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互动交流 > 在线访谈

全文实录丨“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 奋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河南实践”系列第十一场新闻发布会

来源:发布时间:2023-12-01 15:40打印页面

  2023年11月30日10:30,中共河南省委宣传部召开“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 奋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河南实践”主题系列新闻发布会(第十一场)。

  发布内容:介绍和解读我省生态环境部门在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方面的进展情况和成果成效,并回答记者提问。

图片

  发布人:

  李 哲省生态环境厅党组书记、厅长

  刘志辉省生态环境厅党组成员、副厅长

  赵 杰省生态环境厅党组成员、副厅长

  李维群省生态环境厅总工程师、一级巡视员

  邵丰收省生态环境厅二级巡视员

  主持人:

  常轶旸省委宣传部新闻发布办公室主任

  时间:2023年11月30日

  省委宣传部新闻发布办公室主任 常轶旸:

  女士们、先生们,媒体朋友们:

  大家上午好!欢迎出席中共河南省委宣传部举行的新闻发布会。

  生态环境保护是“国之大者”。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体现了生态文明建设在实现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作用。今年召开的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系统部署了全面建设美丽中国的重大任务和战略举措,为进一步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行动纲领和科学指南。今天,我们在这里举行“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奋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河南实践”系列主题第11场新闻发布会,很高兴邀请到省生态环境厅负责同志出席,请他们向大家重点介绍我省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实施绿色低碳转型战略、全面推动美丽河南建设的有关情况,并回答媒体关注的问题。

  首先,介绍一下出席今天发布会的发布人:

  省生态环境厅党组书记、厅长李哲先生;

  省生态环境厅党组成员、副厅长刘志辉先生;

  省生态环境厅党组成员、副厅长赵杰女士;

  省生态环境厅总工程师、一级巡视员李维群先生;

  省生态环境厅二级巡视员邵丰收先生。

  下面,先请李哲先生作主发布。

图片

  省生态环境厅党组书记、厅长 李哲

  各位新闻界的朋友:

  大家好!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开展了一系列开创性工作,决心之大、力度之大、成效之大前所未有。近年来,我省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全局工作突出位置,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把绿色低碳转型作为“十大战略”之一深入实施,把美丽河南建设作为“十大河南”之一全面推进,我省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天更蓝了、地更绿了、水更清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在河南大地上展现出蓬勃向上、欣欣向荣的实践伟力。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

  一是生态环境质量全面改善。我省始终把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作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的总抓手,推动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向好。2022年全省PM10PM2.5较2015年分别下降37.8%、37.7%,优良天数较2015年增加42天;国家考核河南省的160个水质断面中,Ⅰ~Ⅲ类占81.9%。2023年,我省PM10PM2.5优良天数三项主要指标保持“两降一增”,改善幅度均位居全国前列,特别是4-9月份连续6个月PM2.5实现环境空气质量二级达标,1至10月,全省160个国控断面中,Ⅰ~Ⅲ类占81.1%。全省土壤和地下水环境质量总体保持稳定、环境风险得到有效管控,2019年以来连续4年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持续保持100%,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得到有效保障;农村环境整治成效明显,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从2018年的17.9%提升到40.6%,位居中西部省份前列。

  二是重大国家战略落实有力。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核心水源地生态涵养功能增加,区域生态环境优美,总干渠沿线两侧生态廊道成荫,丹江口水库陶岔取水口及总干渠河南出境水质持续稳定在Ⅱ类及以上标准,确保了“一泓清水永续北上”和人民群众饮水安全。黄河流域35个国控断面全部达标,出省水质稳定保持Ⅱ类,高标准建设沿黄复合型生态廊道1200多公里,流域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和生态系统功能不断增强,到三门峡栖息越冬的白天鹅达到1.5万只,成为全国首个“白天鹅之乡”。

  三是绿色低碳转型成效明显。新时代十年,全省单位生产总值能耗累计降低37.3%,以年均1.3%的能源消费增长保障了年均约7%的经济增长。持续推进“散乱污企业”、“黑加油站”、“35蒸吨以下燃煤锅炉”、“平原地区散煤”四个动态清零,在全国率先完成火电行业超低排放改造,60万千瓦以上高校清洁煤电机组占比达到65%,在全国率先推进农业生产领域燃煤设施改造,削减燃煤94万吨;狠抓工业企业深度治理,累计完成2万多家工业企业分类改造升级,污染排放量下降30%;推动清洁生产验收审核,带动改造资金投入17多亿元,实现经济效益近16亿元。

  四是生态系统功能持续提升。累计创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7个、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19个、省级生态县45个。先后建立5类351处自然保护地,全省75%的国家一、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物种和80%的典型生态系统被纳入自然保护区保护范围。如今,豫东青头潜鸭繁衍、豫西大天鹅成景、豫南朱鹮安家、豫北金钱豹常现、豫中大鸨过冬成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代表。

  五是现代环境治理体系更加健全。实施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考核和责任追究制度、环境保护“党政同责”和“一岗双责”等制度,印发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实施意见、加快构建现代环境治理体系的实施意见,持续推进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整改,开展四轮次省级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在全国率先实现12369举报电话“全省一号通”,基本形成涵盖大气、水、土壤、噪声、农村等方面的环境质量监测网络体系,全省生态环境保护大格局基本形成。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认识到,河南作为人口大省、农业大省,生态环境保护结构性、根源性、趋势性压力总体上尚未根本缓解,生态环境质量改善同人民群众期盼、同建设美丽河南目标相比,还有较大差距,我们要以更高站位、更宽视野、更大力度谋划和推进新征程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今年7月份,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全面部署了新征程美丽中国建设要持续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推动绿色低碳转型、提升生物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守牢安全底线、健全保障体系等“六项重大任务”;8月份召开全省生态环境保护大会,对标对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精神,部署开展深化污染防治攻坚、加快绿色低碳转型等8个方面重点工作,构成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河南建设的宏伟蓝图。下一步,我们将深入学习贯彻全国和全省生态环境保护大会精神,认真贯彻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统筹推进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积极发挥参谋统筹作用,有力推进污染防治攻坚,扎实推进环保督察整改,全面推进重大战略任务,有力有效服务高质量发展,推动全省生态环境质量稳定向好,奋力谱写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美丽河南建设新篇章。

  一是以高水平绿色转型促进高质量发展。大力推广使用清洁能源,推进重点领域节能降碳改造;培育壮大节能环保产业,严控“两高”项目盲目上马,构建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推进大宗货物运输“公转铁”“公转水”;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让低碳消费、绿色生活成为群众自觉行动。

  二是以高品质生态环境支撑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生态环境质量稳定向好三年行动,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持续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强化固体废物和新污染物治理,深化自然生态监管,稳定改善生态环境质量。

  三是以高效率“双碳”变革助力高质量发展。推进能源深刻变革,一体推进控煤、稳油、增气、引电、扩新,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加快“森林河南”建设,提升生态碳汇能力;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推动减碳科技创新,广泛参与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推动能耗双控向碳排放双控转变。

  四是以高站位战略实施添彩高质量发展。认真贯彻《黄河保护法》,坚持“四水四定”,统筹推进“四水同治”“五水综改”,深入实施“清水入黄河”工程,全面建设黄河流域美丽幸福河湖示范段,确保黄河干流水质稳定保持Ⅱ类;扎实开展南水北调水质安全保障行动,深入推进丹江口水库入库(河)排污口排查整治,常态化开展水源区和总干渠沿线环境问题整治行动,探索建立水质安全风险防控保障补偿机制,确保“一泓清水永续北上”。

  我就介绍这些,谢谢!

  省委宣传部新闻发布办公室主任常轶旸

  谢谢李厅长全面详实的介绍!接下来,欢迎记者朋友就本场新闻发布会关注的内容进行提问。提问前请通报一下所在的新闻机构。

  答记者问

  经济日报记者:今年7月,河南省政府印发《河南省推动生态环境质量稳定向好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请问,我们在贯彻落实方面采取了哪些举措,成效如何?谢谢。

  省生态环境厅党组书记、厅长李哲

  谢谢你的提问。今年是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也是加快推进“十四五”规划实施的关键之年。今年6月,省政府召开全省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会议,7月,省政府办公厅印发《河南省推进生态环境质量稳定向好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部署实施三年行动计划,这既是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实际举措,也是促进“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目标任务圆满完成的有力部署。

  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已进入加快绿色化、低碳化的高质量发展阶段,生态文明建设仍处于压力叠加、负重前行的关键期,我省生态环境质量稳中向好的基础还不牢固,以高品质生态环境支撑高质量发展还有很多的工作要做。三年行动计划紧跟发展形势、立足河南实际,突出国家重大战略落实,强化环境改善目标引领,坚守法律法规、环保标准、环境质量稳定向好“三个底线”、严把准入、执法、督察问责“三个关口”,部署10大重点行动,推进24项重要任务,以重点突破带动整体提升,推动全省生态环境质量稳定向好,助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三年行动计划实施以来,各地各部门高度重视、积极行动,三年行动计划取得积极进展

  在城市空气质量提升进位行动上,在全国168个重点城市空气质量排名后20位的城市中,1-10月份,我省4个,比1-3月份减少6个,比去年同期减少2个。

  在交通运输清洁行动上,全省累计推广应用新能源汽车129.2万辆,城市建成区公交车新能源比例达到95.6%、出租车新能源比例达到45.1%、环卫车新能源比例达到44.7%。大宗货物“公转铁”“公转水”加快推进,截至三季度末,全省铁路货运累计发送量8669万吨、到达量14997万吨,全省内河航道水路累计货运量3733万吨,同比增幅15.37%。

  在能源绿色低碳发展行动上,存量风电项目建设加快推进,截至2023年10月,全省可再生能源新增装机1450万千瓦,累计装机6376万千瓦。煤电项目布局不断优化,完成6台煤电机组295万千瓦改造。全省玻璃、碳素、耐材、铸造、有色冶炼等工业炉窑基本实现清洁低碳能源替代。

  在工业行业升级改造行动上,完成15家钢铁、62家水泥企业超低排放改造,2023年谋划实施的229个节能降碳改造项目,前三季度已完成年度投资的76%。

  在黑臭水体消除行动上,省辖市黑臭水体持续清零,县级城市黑臭水体排查整治加快推进,周口、平顶山、漯河3个省辖市成功申报国家农村黑臭水体治理试点。

  在美丽幸福河湖建设行动上,洛阳伊洛河入选生态环境部第二批美丽河湖优秀案例,秦岭东段洛河流域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全面实施。

  在南水北调水质安全保障行动上,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地陶岔取水口及总干渠河南出境水质稳定保持Ⅱ类及以上标准,纳入国家考核的62个县级以上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取水水质全部达到目标要求。

  在农业绿色发展和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上,全省科学施肥技术水平明显提升,废旧农膜综合回收率稳定在90%以上,周口市淮阳区适合平原农区“低成本、易管护、可持续、效果好”的生活污水和黑臭水体协同治理经验在全国推广。

  在生态环境突出问题整治行动上,全省第二轮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105项整改任务已完成95项,全省黄河流域生态环境警示片披露的18个问题,已完成整改14个。

  在环境监管能力提升行动上,建成全国首个省级地下水“双源”监控预警平台,弥补了生态环境部门地下水环境监测网络“空白”,得到生态环境部充分肯定。

  下一步,我们将围绕三年行动计划明确的目标、确定的任务,持续加压推进、强化考核问责,加强督察督导、深化联动发力,聚力推动全省生态环境质量稳定向好,全面助力经济社会绿色转型、高质量发展。谢谢!

  顶端新闻记者:今年以来,我省PM10PM2.5等多项指标改善幅度位居全国前列,但从历史数据来看,冬季雾霾天气会明显增加。请问,今年冬天我省会采取哪些举措保卫来之不易的蓝天白云?谢谢。

图片

  省生态环境厅二级巡视员 邵丰收

  谢谢你的关注。今年以来,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有关部门的共同努力下,在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我省大气污染防治取得了一定成效,截至11月28日,全省PM10PM2.5平均浓度同比下降2.7%和4.4%,优良天数同比增加3.7天,环境空气质量稳中向好。但是,由于我省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气象条件,加之厄尔尼诺现象的影响,秋冬季污染天气依然高发、频发,大气污染治理仍然面临着严峻形势。下一步,我们将深入学习贯彻全国、全省生态环境保护大会精神,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结果导向,以更高站位、更宽视野、更大力度,强力推进秋冬季大气污染综合治理攻坚,积极有效应对重污染天气,坚决打好蓝天保卫战。重点采取以下措施:

  一是严格目标管理。坚持年度目标与阶段性目标相结合,扎实落实城市排名位次提升行动计划要求,夯实属地管理责任,对空气质量月排名连续靠后的市县采取约谈、提醒、督办等措施,督促各地严格目标约束,保持攻坚势头,推动环境空气质量持续改善。

  二是强化协同治理。坚持标本兼治,大力推进落后低效产能淘汰、重污染企业搬迁、传统产业集群升级等重点任务实施,持续优化调整产业结构。坚决治理排放大户,高质量推进钢铁企业超低排放改造、煤电机组升级改造、工业炉窑清洁能源替代等重点治理项目,扎实开展简易低效治理设施排查整治工作,确保工业企业污染物稳定达标排放。

  三是突出重点防控。紧盯冬季扬尘、秸秆焚烧和散煤污染主要矛盾,突出扬尘防控,督促各类施工单位、企业严格落实“六个百分之百”扬尘防治措施,加大道路机械化湿扫保洁力度,全力防控扬尘污染;狠抓秸秆禁烧,督促有关部门和政府严格落实秸秆禁烧监管责任,提升秸秆综合利用效率,有效遏制露天秸秆焚烧现象。加快推进清洁取暖,做好通电通气等能源保供,在确保群众温暖过冬的基础上,继续加大散煤管控力度,坚决杜绝燃烧散煤现象。严格柴油货车污染治理,严查机动车尾气超标排放等环境违法行为。

  四是强化污染应对。加强重污染天气监测预警会商,强化区域重污染天气联防联控,加强应急减排清单管理,全面推行重污染天气分类分级精细化管控,继续实施水泥熟料、砖瓦等行业季节性生产调控,坚持服务监管并重,对绩效分级A级企业、民生保障类重点项目,在达到环保要求的基础上,实施自主减排,坚决不搞“一刀切”,尽最大努力减少重污染天气对环境空气质量的影响。

  五是加强监督帮扶。聚焦秋冬季攻坚重点任务,紧盯重点行业、重点企业和重点区域,开展监督帮扶活动,坚决依法查处环境违法行为,对于可立行立改的轻微违法行为,给予适度容错改正空间,实施审慎包容执法,保障企业正常生产经营;对于偷排偷放、超标排放、自行监测数据弄虚作假、不落实应急减排措施等突出环境问题,依法严厉查处,形成有效震慑。

  最后,我们相信在有关部门和社会各界共同努力下,我省环境空气质量一定能够持续改善,保卫来之不易的蓝天白云一定能够实现。谢谢大家!

  河南日报记者:前不久,生态环境部公布第二批38个美丽河湖优秀案例,我省黄河一级支流伊洛河(洛阳段)入选。请问近年来,我省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治理方面还有哪些亮点?下步的工作重点又是什么?谢谢。

图片

       省生态环境厅党组成员、副厅长 刘志辉:

  谢谢你的提问。近年来,全省生态环境系统坚决扛稳扛实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国家战略政治责任,深入宣传贯彻《黄河保护法》,严格依法履职、监管执法,坚持把黄河生态保护治理攻坚战与大气、水、土壤三大攻坚任务统筹谋划、一体推进,有力地促进了黄河流域生态保护水平整体提高。

  一是黄河流域生态环境改善成效明显。加强“三水”统筹,发布《河南省黄河流域水污染物排放标准》,实施生态补偿措施,开展入河排污口、城市黑臭水体、污水处理设施排查整治,“一河一策”治理金堤河、蟒河、二道河等污染较重河流。水环境质量稳中向好,2020年以来,黄河干流稳定保持Ⅱ类水质,因水质改善显著,我省先后获生态补偿资金1.26亿元。2023年1-10月,干流水质稳定保持Ⅱ类,流域Ⅰ~Ⅲ类水质断面占比达91.4%,同比上升5.5个百分点,有力保障了“一河清水出中原,百转千回入齐鲁”。强化细颗粒物和臭氧协同治理,推进氮氧化物和挥发性有机物协同减排,持续推进结构调整、污染治理和清洁能源替代,大气环境质量明显改善。今年以来(截至11月28日),黄河流域城市PM2.5平均浓度为45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4.3%,PM10平均浓度为76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3.8%,优良天数211天,同比增加5天,加强土壤污染源头防控,强化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开展农村环境整治提升,土壤环境质量保持稳定,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100%,建设用地污染地块安全利用有效保障。

  二是黄河流域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显著增强。坚持中游“治山”、下游“治滩”、受水区“织网”思路,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修复治理,全面提升黄河流域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大力实施矿山环境整治,持续提高矿山复绿效果,打造美丽矿山。稳步开展滩区综合治理,加强滩区堤岸两侧防风固沙林、生态景观林等建设,稳定扩大湿地保护面积,提升干支流水源涵养功能。推进生态廊道标准化建设,建成沿黄1200多公里复合型生态廊道,干流右岸全线贯通,西起三门峡、东至开封的绿色廊道,成为当地百姓的生态廊道、致富廊道、幸福廊道。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疣鼻天鹅、大鸨、紫斑牡丹、太行花等濒危动植物种群明显增多。

  三是持续保持黄河流域生态环境安全。2020年以来,我省先后开展6次环境问题和风险隐患排查整治行动,排查整治环境问题1.2万个,问题发现率由57.54%逐步下降至4.11%。发挥环保督察利剑作用,把黄河流域作为重点开展督察,抓实抓细突出问题整改。实施“一企一策”“一库一策”“一园一策”“一河一长”“一湖一长”,完善分类防范措施和应急响应机制,有效防范和化解了黄河流域生态环境风险隐患,确保流域多年来未发生危及水质安全的突出环境问题和重特大生态环境安全事故。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任务仍然艰巨繁重,全省生态环境系统将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按照省委、省政府部署安排,始终把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工作从全局工作中突出出来,加强《黄河保护法》宣贯实施,系统谋划治山、治滩、治水、增绿,深入推进黄河生态保护治理攻坚战,持续整治突出环境问题,精准管理生态环境风险源,着力打造环境治理先行区、生态建设样板区、节水控水示范区,共建美丽幸福黄河。我就介绍这些,谢谢!

  中国环境报记者:我们关注到,近年来河南省生态文明示范创建工作得到了省内各地的积极响应。想了解一下,目前这项工作的进展情况如何?谢谢。

图片

  省生态环境厅党组成员、副厅长 赵杰

  谢谢你的提问。生态文明示范建设是党中央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建设美丽中国、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有效载体。按照省委、省政府的部署,我省将生态创建工作纳入了全省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作为生态强省建设的细胞工程,大力推进;各地积极响应,抢抓机遇,争先恐后开展创建。截至目前,全省共有7个县、市被国家命名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19个县(市、区)被命名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45个县(市、区)获得省级生态县命名。

  各创建单位积极总结提炼实践模式和经验,形成了一批可复制、可推广、可持续的生态文明建设典型示范,为各地提供了形式多样、鲜活生动的参考和借鉴,发挥了良好的示范引导作用。我们的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和省级生态县,在完成生态环境保护目标任务和绿色发展上,为各地当表率、立标杆、树榜样。

  一是推动创建地区环境空气质量、水环境质量走在全省前列。比如:2022年我省14个环境空气质量二级达标县中,有12个为国家级或省级生态文明示范创建地区。

  二是推动创建地区率先开展碳排放强度控制。比如:省级生态县三门峡义马市,作为典型的资源型城市,坚持走“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路子,统筹推进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在各项经济指标有序增长的情况下,“十三五”时期单位GDP能耗下降53.1%,高出目标要求13.9个百分点。

  三是推动创建地区率先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实践路径。比如:国家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南阳淅川县,作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重要水源地和核心水源区,大力发展林果产业和中药材种植,以生态产业发展助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被自然资源部作为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典型案例向全国推荐。

  我们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探索出“两山”转化的三种模式。一是在生态功能重要的国家生态安全屏障地区,以守护“绿水青山”为核心,依托重要的生态功能,通过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横向生态补偿等政策机制,将 “绿水青山” 换成“金山银山”,探索出了“守绿换金”模式。二是在生态环境本底较好、特色产业比较发达地区,以发展“生态+”产业、推动新业态融合和打造生态品牌为主要抓手,打造特色生态品牌,创新生态产品价值产业化实现的路径,将“绿水青山”的生态优势直接转化为“金山银山”的高质量发展优势,探索出了“点绿成金”模式。三是在生态环境优良、生态资源丰富、区域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创新能力较强地区,运用绿色价值的金融化、资本化手段,将生态资源股权化、债券化、基金化,盘活生态资源,实现金融活动与生态环境保护、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探索出了“绿色资本”模式。

  我省的创建地区,既有山区县,也有平原县,既有农业大县,也有工业强县,涵盖了不同资源禀赋、区位条件、发展定位的地区,涉及我省16个省辖市。可以说,基本形成了点面结合、广泛分布的创建格局,有效促进了区域生态文明建设水平整体提升。

  下一步,我们将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精神,持续深化生态文明示范建设,进一步强化生态文明示范建设的先进性、引领型,以更高标准打造不同类型的美丽河南建设样板。谢谢!

  河南广播电视台记者:“无废城市”是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细胞工程,也是系统化加强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的重要抓手,想了解一下,我省是如何推动“无废城市”建设工作的?下步在推动“无废城市”建设方面又是如何考虑的?谢谢。

图片

  省生态环境厅总工程师、一级巡视员 李维群

  谢谢你对“无废城市”建设和固体废物污染防治工作的关心。

  开展“无废城市”建设,是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具体行动,是从城市整体层面深化固体废物综合管理的有力抓手,是推动我省可持续发展和绿色崛起的重要路径。

  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无废城市”建设,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要“建设绿色家园,推进无废城市建设”。在《河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中、在《关于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实施意见》中、在《河南省“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经济发展规划》中,都有推进“无废城市”建设的具体安排。

  根据省委、省政府的总体部署,今年1月,省生态环境厅会同25个省直部门(单位)印发了《河南省“十四五”时期“无废城市”建设方案》,对“十四五”时期全省“无废城市”建设作了全面部署。随后,我省建立了“无废城市”建设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印发了《河南省“无废城市”建设工作联席会议成员单位职责分工》和《河南省“无废城市”建设指标体系(试行)》,为高效推进我省“无废城市”建设提供了制度、机制保障。

  近年来,我省一直在积极探索、持续推进“无废城市”建设。2019年,许昌市作为全国11个试点单位之一,率先开展“无废城市”创建,探索并凝练出一系列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为全省、全国推进“无废城市”建设作出了突出贡献。进入“十四五”,在省生态环境厅的大力组织推动下,在许昌的示范带动下,我省有12个省辖市和3个县积极申报国家“无废城市”。2022年初,郑州、洛阳、许昌、三门峡、南阳、兰考成功入选国家“十四五”时期“无废城市”建设名单,数量在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中排第6位,在中西部省份中名列前茅。目前,这些地方均印发了“无废城市”建设实施方案,成立了“无废城市”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建立了工作推进机制;共明确制度体系任务168个,技术体系任务69个,市场体系任务136个,监管体系任务95个,围绕固废五大领域共部署“重点工程项目”239个,计划总投资额775亿元。

  今后一个时期,我省生态文明建设进入以降碳为重点战略方向、减污降碳协同增效、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由量变到质变的关键时期。固体废物污染防治一头连着减污,一头连着降碳,“无废城市”建设必将在这一时期发挥十分重要的作用。为此,我省“无废城市”建设将重点做好以下两方面工作:一是建设黄河流域“无废城市”示范区。我省黄河流域是重要的能源、化工、原材料和基础工业基地,且属于黄淮平原农产品主产区,建设黄河流域“无废城市”示范区,保护好我们的母亲河,在全省经济社会和生态安全战略格局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接下来,将重点加快省辖黄河流域列入国家名单的郑州、洛阳、三门峡、兰考等地“无废城市”建设,打造郑州“无废”特大城市的中原样板,建设洛阳“无废矿区”、三门峡“无废工业”、兰考“无废乡村”三大样板。同时,加快推进黄河流域内省级“无废城市”建设。是构建“分批实施、梯次推进”的全省“无废城市”建设格局。郑州、洛阳、三门峡、许昌、南阳和兰考6个国家级单位要率先突破、示范带动;推动省级“无废城市”积极跟进、落地见效;其他地区要形成有地方特色的“无废城市”建设成果。谢谢!

  中国网记者:河南提出,到2025年基本消除较大面积农村黑臭水体,请问,目前工作进展情如何?谢谢。

  省生态环境厅党组成员、副厅长 刘志辉

  谢谢你的提问。农村黑臭水体治理事关广大农民群众的民生福祉、事关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事关美丽河南建设的成色底色。近年来,省生态环境厅认真贯彻乡村振兴战略,持续打好农业农村污染治理攻坚战,科学推进农村黑臭水体治理。

  一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将群众反映强烈的农村黑臭水体作为重点,优先治理较大面积的黑臭水体。

  二是坚持因地制宜、系统施策。编制中部六省区域标准《农村黑臭水体治理技术规范》,是全国第一个农村黑臭水体治理领域的标准,指导各地针对黑臭水体问题成因,因河因塘治理,综合系统施策,推动黑臭水体与生活污水、垃圾、农业面源等污染统筹治理,整体提升村庄环境面貌。

  三是坚持试点示范引路。指导周口市、漯河市、平顶山市成功申创国家农村黑臭水体治理试点,争取中央专项资金3.5亿元。其中周口市淮阳区结合当地农情村情,探索出了一条适合平原农区“低成本、易管护、可持续、效果好”的生活污水和黑臭水体协同治理之路,被生态环境部在全国推广。

  四是坚持“治”“管”并重。“三分在治、七分在管”,我们配合水利部门,推动河湖长制向村级延伸、向水体覆盖,建立信息公开及监测评估制度,发动农民群众和社会公众参与水体监督管护,力争治理后水体“长治久清”。截至目前,全省1296条农村黑臭水体已治理598条;其中,较大面积的农村黑臭水体612条,已治理333条。

  下一步,我们将深入贯彻落实全国和全省生态环境保护大会部署要求,强力推进农村黑臭水体治理提速增效,力争2025年底,在全面消除较大面积农村黑臭水体的基础上,基本消除全省的农村黑臭水体,借此机会,也希望社会各界一如既往地支持、关心和帮助我省农村生态环保工作,把我省乡村建设得更加和美、更加宜居。谢谢大家!

图片

  省委宣传部新闻发布办公室主任常轶旸

  谢谢各位发布人的详实回答!今天的现场提问先到这里,如果大家还有其他关注的问题,发布会结束后可以与省生态环境厅联系,进行采访了解。

  媒体朋友们,近年来,河南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深入实施绿色低碳转型战略,加快推进美丽河南生态强省建设,以高品质生态环境支撑高质量发展,为实现“两个确保”奠定了坚实生态环境基础。在此,希望新闻媒体的朋友们一如既往地关心和支持河南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着力宣传我省深入推进美丽河南建设的举措和成效,积极传播生态文明理念,增强全民生态环境保护的行动自觉,为我省深入实施绿色低碳转型战略,加快建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河南营造良好氛围。

  今天的新闻发布会就到这里,再次谢谢各位发布人!谢谢各位记者朋友!再见。

  

河南省
生态环境厅
企业服务日
活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