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以来,南阳市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突出区位特点和省域副中心城市定位,全面落实“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扎实推进生态环境领域重大工程实施,全力打造副中心城市建设生态底色。
一、聚焦规划任务,推进重大工程谋划
一是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层层分解“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目标任务,将每一年的污染防治攻坚工作项目化、清单化、具体化,围绕重点难点和区域特点,科学谋划重点项目254个,73个项目入选国家、省级规划,为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提供了坚实项目保障。二是推进生态文明示范创建。编制《南阳市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规划》,持续加强外来物种风险评估监测,不断完善生物多样性保护制度,积极开展生物多样性宣传,着力提升生物安全管理水平。颁布实施生态文明建设地方性法规《南阳市生态文明建设促进条例》,印发《南阳市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规划》,明确路线图和时间表,定期召开市、县、乡、村四级专题会议,通过专班推进、专人负责、专家指导,在全市掀起生态创建热潮。三是推动绿色低碳转型发展。制定《南阳市碳达峰实施方案》,推动形成碳达峰、碳中和与生态环境保护统筹融合的工作格局。围绕“美丽”建设目标,制定《深入推进美丽南阳建设实施方案》,加快推动全面绿色低碳转型和建设天蓝地绿水秀的美丽南阳。印发《南阳市建设高效生态经济引领区实施方案》,建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实现生态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化。
二、明确规划目标,擦亮南阳绿色名片
一是生态环境质量显著提升。通过推进生态环境领域重大工程实施,厚植生态优势、提升环境质量。2022年,南阳市环境空气质量实现“两降一升”,主要监测指标再上新台阶;32个国、省控断面达标率100%,优良水体断面比例100%;全市土壤环境质量总体保持稳定,人民群众对良好生态环境的获得感、幸福感不断提升。二是南水北调水质持续稳定。丹江口库区陶岔取水口水质稳定达到地表水Ⅱ类标准,累计调水超过550亿立方米,实现“一泓清水永续北上”。三是生态文明建设成果丰硕。2022年11月19日,南阳市荣获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称号。在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上,南阳作为6个中国城市之一成功入选首届“生物多样性魅力城市”。“十四五”以来,新命名2个“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1个“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
三、坚持规划引领,推动项目落地见效
一是筑牢责任体系,推动规划重点项目实施。市委、市政府定期研究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修订完善《生态环境保护责任清单》,形成分析研判、决策部署、调度指挥一体化管理体系。二是拓宽融资渠道,为项目实施提供资金保障。成功申报白河流域生态环境导向(EOD)试点项目、镇平县赵河流域生态环境治理与三产融合开发EOD项目,合计投资115.95亿元;申报中央生态环境资金项目133个,入库63个,总投资16.28亿元,为规划落实提供有力资金保障。三是健全机制体制,推动项目落地见效。建立联席会议制度、项目动态调整机制和督查考核机制,加强部门协作,形成工作合力;将各县市区承担的任务纳入污染防治成效考核和年度绩效考核,推动规划落地。四是增加群众认同感,营造全民参与浓厚氛围。“南阳蓝”刷爆朋友圈,丹江水润泽京津冀,人民群众对生态环境保护的参与度明显增加,天蓝水碧大家呵护,节约环保蔚然成风,绿色低碳成为社会新风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