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信息资源 > 动态新闻 > 市县动态

南阳:抓实“清治管建”四项举措 呵护一渠清水永续北送

来源:发布时间:2022-08-10 15:53打印页面

  南阳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核心水源区和渠首所在地,担负着一渠清水永续北送的政治责任。南阳市生态环境局始终把服务南水北调这一“国字号”工程作为政治责任、河南担当、南阳形象,放在重中之重的位置来抓,全面加强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地生态环境保护,深入打好碧水保卫战,自2014年12月12日通水以来,丹江口水库陶岔取水口水质稳定保持在Ⅱ类标准,汇水区主要入库河流10个国控断面水质持续保持优良。

  一、“清”——清河疏浚,畅通水网。由点源到面源,由城市管网到乡村河道,由支流到干流,开展全流域清污治污行动。一是全面清理污水污物。聚焦城区黑臭水体、雨污混流、断面超标等问题,全面开展“清河、清网、清源、查涉水企业”三清一查专项行动,累计清理河道135条,清理城市管网184条,排查涉水企业500余家。二是清查入河排污口。开展丹江口库区入河(库)排污口排查整治,对丹江口水库库区周边和丹江两岸2公里范围内的入河排污口进行全覆盖、全口径的排查整治,8月31日前完成无人机航测及影像解译;10月31日前完成现场人工徒步排查;12月31日前完成专家质控核查,建立入河(库)排污口清单,为下一步整治工作打好基础。三是清查消落地。严厉打击库区乱搭乱建、私挖乱采、拦汊筑坝、堆放垃圾等违法行为,加强消落地保护管理。先后拆除清理通用机场1个、水上餐饮船舶19艘、非法拦汊筑坝29座、违法建筑35处,下达整改通知书50余份。四是清查隐患源。开展南水北调中线水源保护区生态环保专项行动,调集全市200多名排查员,对14562个疑似图斑进行逐一核查认定,排查整治工业企业、农村生活污水、畜禽养殖、经营性餐饮、垃圾、线状穿越等6类环境风险源104个,消除了影响水质安全的环境隐患。

  二、“治”——治本为要,绿色发展。以水质保护为核心,统筹推进综合治理,全面提升水源区生态环境保护水平。一是坚持规划引领。实施《南阳市“十四五”水安全保障和水生态环境保护规划》《丹江口库区及上游水污染防治和水土保持规划》《南阳市“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准入清单》等,严守生态红线,用规划引领、指导、约束生态环境保护和绿色转型发展,着力推进水源地绿色发展、高质量发展。二是强化项目支撑。积极对接国家、省政策导向和投资方向,精心梳理上报31个涉及丹江口库区水污染防治、生态保护与修复、生态环境风险防控等方面的重大项目,总投资约40亿元,全部被列入《丹江口库区及上游水污染防治和水土保持“十四五”规划》,在丹江流域三省十市中入规项目处于先进位次。三是加强污染治理。先后关停规模以上企业1100多家,取缔砖瓦窑厂45座,关闭搬迁畜禽养殖场1500家,取缔养鱼网箱5万多箱,完成541个村庄环境综合整治、20余家工业点源污染治理。四是实施绿色创建。南阳市2021年在全省率先启动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汇水区西峡县、淅川县已创建成为国家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邓州市一二三产融合发展试验区被命名为第五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水源地自然生态优势在保护中不断发展壮大。

  三、“管”——管控结合,联防联控。全面落实日常巡查、联防联控、应急处置、监测评价等制度,实行科学化、规范化、常态化管理。一是健全监测监控网络。筹备建设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地“空天地潜”四位一体的立体监测网,实施“互联网+护水”机制,对一级保护区实施24小时监控,在环库区及入库河流建设15个水质自动站、7个重金属自动监测站、2个浮标站,设立20个人工监测断面,实现了主要河流水质监测全覆盖。二是建立综合管控机制。建立乡镇污水垃圾处理设施第三方运营机制、水生态补偿机制、日预警、周排查、月研判、季讲评“四个一”工作机制、监测、应急预警机制,实行“河长+警长+检察长”和联防联控机制,成立水源地综合执法大队,开展常态化巡查和部门联合执法,打击水源地保护区内环境违法行为,维护水环境安全。今年以来,生态环境、水利、公安等部门联合查处生态环境违法行为97起,拆除违建84处,扣押设施设备23件,其中涉水案件共53件,3件涉嫌犯罪移送、1件移送拘留。三是提升环境应急能力。定期与生态环境部长江流域生态环境监督管理局等部门交流合作,与洛阳、三门峡、十堰、襄阳等周边9市签订《跨界流域突发水污染事件联防联控框架协议》,建立丹江口库区水质保护联席会议制度;完善《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地丹江口水库及总干渠沿线突发事件环境应急案》,组建市县乡三级应急队伍,设置应急物资仓库,定期开展演练。实行24小时应急值班和事故逐级报告制度。编制“一河一策一图”水源地应急预案,形成“南阳实践”,被生态环境部在全国推广。快速反应、科学处置灌河流域应急处置事件,再创环境应急“南阳样板”。

  四、“建”——建设生态,美化河湖。全面推进库区生态建设,积极申报丹江口水库为全国美丽河湖。一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在丹江口水库共设立界标、警示牌、宣传牌166个,在保护区边界建设围网4.6万米,在一、二级保护区水域边界设立禁航标志6000米,在库区周边安装高清摄像头近1500个,全面提升水源地建设水平。在丹阳湖国家湿地公园建成观鸟平台、文化长廊、科普游园、浮雕广场、主题步道等科普设施,湿地公园基础设施日趋完善,生态环境明显改善,2021年3月列入河南省第一批重要湿地名录。二是全力构建绿色屏障。在汇水区持续开展大造林大绿化,共完成造林132万亩,森林抚育242万亩,森林覆盖率提高到55%以上。高标准建设干渠两侧生态廊道,市县自筹资金7亿多元,率先开展干渠两侧各100米宽的生态防护林建设,形成连贯南北的生态防护廊道,有效保护了干渠生态安全,被国务院南水北调办评为“全线示范”。三是推进水土保持和石漠化治理。编制丹江口库区及上游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建立丹江口库区及上游水污染防治和水土保持“十四五”规划项目库,积极争取上级资金。将水源区的水土保持工作列入国家重大科技攻关项目,启动湿地保护、面源污染、石漠化治理等项目,推进丹江口库区淅川县石漠化综合治理。四是加强生物资源保护和生态修复。全力推进库区淅川丹阳湖湿地、西峡鹳河湿地、内乡邓州的湍河湿地生态修复与保护工程,完成荒山绿化生态修复4000余亩,确保湿地水质和生物多样性持续向好,为“一库清水安全北送”奠定良好的生态基础。

河南省
生态环境厅
企业服务日
活动
关闭
公开征集涉
企生态环境
行政执法
问题线索的
公告
关闭
按回车键在新窗口打开无障碍说明页面,按Ctrl+~键打开导盲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