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各省辖市生态环境局、济源示范区环境保护局,机关各处室、直属各单位:
现将《生态环境部关于进一步深化生态环境监管服务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意见》(环综合〔2019〕74号)转发你们,并提出以下要求,请一并贯彻落实。
一、深化简政放权,提高工作效率
(一)推进环评审批制度改革。全面深化“一网通办”下“最多跑一次”改革,依托省政务服务网和省市县三级联网审批系统,全面规范环评审批行为。实施规划环评与项目环评联动,园区环境现状评价结果共享。实施重点项目联审联批,完善提前介入、指导帮助、调度通报、跟踪服务等机制,进一步提高审批效率。
(二)优化环境要素资源配置。对重大产业项目,特别是对民生、环保等基础设施项目及全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有重大贡献的项目,在满足环境质量目标要求前提下,项目所在地平衡排污总量指标确有困难的,由省级帮助统筹解决。
二、实施科学管控,提升管理效能
(三)完善地方环保法规标准。加快推进《河南省土壤污染防治条例》立法进程,及时启动《河南省固体废物污染防治条例(修订)》相关工作。出台钢铁、水泥、焦化、工业涂装、印刷等重点行业地方排放标准,提高企业治污水平。在制定生态环境法规标准和规范性文件时,充分听取市场主体、行业协会的意见,为企业治污设施改造升级预留必要时间。
(四)优化生态环境空间管控。加快编制“三线一单”(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和生态环境准入清单),按照要求及时发布编制成果,为各地优化经济发展布局、推动产业结构调整提供科学指导,为战略环评和规划环评落地、项目环评审批提供硬约束,为政策制定、规划编制、执法监管等环境管理工作提供空间管控依据。
(五)实行排污许可“一证式”管理。整合衔接环评审批、污染源监控、执法监管等环境管理制度,建立以排污许可证为核心的环境监管制度,2020年实现固定污染源排污许可全覆盖。按照“核发一个行业、清理一个行业、规范一个行业、达标一个行业”的要求,开展已发证行业证后监管,积极探索环评、监察、监测、监控联合实施排污许可证后监管新模式,严厉打击无证和不按证排污行为。
(六)推进执法监督精准化规范化。通过网格化巡查、有奖举报、信访排查、污染源在线监控、环保设施用电量监控等方式,推进执法监管无盲区、全覆盖。依托在线监控、无人机等科技手段,优化非现场检查方式。严格禁止平时不作为、急时“一刀切”,严禁通过“发通知、打招呼”等形式搞命令式停工停产停业,坚决制止方法简单粗暴的执法行为,将执法监督“一刀切”问题列入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内容。坚持依法依规,明确“散乱污”界定标准,针对问题不同性质,分别采取关停取缔、搬迁整合、提标改造等措施,做到动态清零、应打尽打。
(七)加快生态环境信用体系建设。根据《河南省企业事业单位环保信用评价管理办法》和《河南省生态环境服务机构环境信用评价管理办法》,全面开展环境信用评价。建立健全环境信用信息归集、评价、奖惩机制,加强信息公开与共享,实现环境信用信息互联互通、开放共享,逐步建立环境保护守信联合激励和失信联合惩戒机制。
三、不断优化服务,推动转型发展
(八)完善企业服务日制度。把企业服务日活动作为转变作风的抓手、服务企业的载体、面向群众的窗口、解决问题的平台、化解矛盾的途径,建立健全长效机制,省市县三级生态环境部门每月至少组织开展一次活动。深入广泛宣传,引导企业积极参与。建立问题台账,跟踪督办落实,对于现场能够解答的,当即解决;需要研究解决的,明确责任主体、时限要求,限期解决并按时反馈。面向不同领域、不同地域、不同行业和相关单位,聘任生态环保观察员,听取社会各界意见建议,不断提高工作实效。
(九)发挥行业自律作用。指导成立重点排污行业绿色发展协会,树立典型企业标杆,对行业内企业进行绿色发展综合评价和量化打分,定期发布重点行业排行榜,激发企业环境治理的内生动力,促进行业自我约束、自我管理、自我监督。
(十)加大污染治理资金投入。推动落实《河南省绿色发展基金实施方案》,利用绿色发展基金优势,通过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和杠杆作用,引导金融机构和社会资本投入,支持污染治理项目建设,带动绿色金融,壮大绿色产业。
附件:生态环境部关于进一步深化生态环境监管服务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意见.pdf
2020年1月6日
河南省生态环境厅办公室 2020年1月7日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