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公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基本情况
河南鸡公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河南省南部信阳市境内的豫鄂两省交界处,地理坐标为北纬31°46′-31°52′,东径114°01′-114°06′,面积3000公顷,森林覆盖率98%。属森林和野生动物类型自然保护区,保护对象为北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地带森林生态系统。
保护区前身为鸡公山林场,始建于1918年,是我国最早的国有林场之一,由我国著名林学家韩安先生任第一任场长。1982年批准为省级保护区,1988年经国务院批准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997年加入中国人与生物圈保护区网络。
鸡公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地质地貌
鸡公山保护区内大地构造位于秦岭褶皱系东段桐柏大别褶皱带,地质构造演化具有多旋回螺旋式不均衡发展的特点。构造以断裂为主,褶皱为次。区内岩石主要为鸡公山混合花岗岩和灵山复式花岗岩基。
鸡公山保护区位于桐柏山以东,大别山最西端,主体山系基本上分布在河南、湖北两省省界上,呈近东西走向。南主峰报晓峰,又名鸡公头,海拔768m;北主峰为篱笆寨,海拔811m;西主峰为望父老,海拔533.6m,东主峰为光石山,海拔830m。全区相对高差400-500m,沟谷切深一般在300-400m,侵蚀基准面海拔高度为100m。由于区内地质体产状的倾角较陡,地表径流侵蚀作用强烈,沟谷切割较深,山坡的坡度多在30°以上。山脉经纬分明,沟谷纵横密布。又因河流横向切蚀山体,从而形成了一系列深谷、峡谷和横向山岭。
鸡公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气候水文
鸡公山保护区地处北亚热带的边缘,淮南大别山西端的浅山区。受东亚季风气候的影响,具有北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的季风气候和山地气候的特征。这里四季分明,光、热、水同期。春季气温变幅大、夏季炎热雨水多、秋高气爽温差小、冬长寒冷雨雪稀。若以气候平均气温划分四季,则冬夏两季分别是125天、115天,春秋二季分别为65天、60天。鸡公山年平均太阳辐射4928.70MJ/cm2,日照总时数2063.3小时,日照百分率47%。年平均气温15.2℃,极端最高气温40.9℃,极端最低气温-20.0℃,日平均气温稳定≥10℃的活动积温4881.0℃。无霜期220天。年平均降水量1118.7mm。空气干燥度0.84。属北亚热带湿润气候区。
鸡公山主体山系是近东西向或北西向延伸,地形总体上南高北低。主体山系是长江与淮河两大流域的分水岭,山系以北的东双河、九渡河汇入师河,复入淮河;山系以南的环水、大悟河汇入汉水,复入长江。鸡公山雨量充沛、泉源众多、水源丰富,俗有“山中一阵雨,林内百泉流”之说。
鸡公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植被类型
鸡公山保护区植被属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区域的桐柏山、大别山山地和丘陵松栎林植被,具有北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的性质。森林植被明显呈乔、灌、草三层结构。乔木层通常可分为两个亚层,建群种和共建种为栓皮栎、麻栎、马尾松、化香、枫香、黄檀、五角枫等。林下灌木层优势树种有山胡椒、盐肤木、白鹃梅、映山红、胡枝子、黄荆等。草本层优势种有求米草、大金鸡菊、羊胡子草、野苎麻、显子草等。
鸡公山保护区天然植被占面积的60%,植被可明显划分为十一种主要类型:
一、常绿针叶林,主要有马尾松林、黄山松林、杉木林、柳杉林。
二、落叶针叶林,主要有池杉林、水杉林和落羽杉林。
三、针阔叶混交林,主要有马尾松、黄山松与麻栎、栓皮栎等混交林。
四、常绿阔叶林,主要是青冈栎林。
五、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主要是以青冈栎与黄连木、榉树、化香、黄檀等混交林和毛豹皮樟与天目木姜子、小叶朴、山合欢等混交林。
六、落叶、常绿阔叶混交林,主要是栓皮栎、麻栎与青冈栎混交林。
七、落叶阔叶栎林,主要有麻栎、栓皮栎、白栎、槲栎等栎林。
八、落叶阔叶混交林,主要有化香、黄檀、枫香、小叶朴、黄连木、五角枫等组成的混交林。
九、竹林,主要有毛竹林、桂竹林及信阳水竹林等。
十、常绿灌丛,主要有茶和油茶等灌丛。
十一、落叶灌丛,主要由白鹃梅、连翘、黄荆、胡枝子、山胡椒、映山红等组成。
鸡公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物资源
鸡公山是大自然赐予人类的一个绿色宝库,被誉为“豫南绿色明珠”和“中州物种基因库”。经调查,有高等植物259科728属2061种及变种,占河南植物总科数的89%,总属数的61%,总种数的41%。高等植物中有国家一级保护植物7种,国家二级保护植物17种,国家三级保护植物16种,省级保护植物30种。列为国家保护的重点植物有香果树、青檀、野大豆、天目木姜子、八角莲等20种,鸡公山特有种类有鸡公山山梅花、鸡公山茶杆竹、鸡公柳、蔓柳穿鱼等14种。药用植物亦相当丰富,初步统计达500多种,著名的有灵芝、九死还阳草、何首乌、益母草、七叶一枝花等,被称为“天然中草药园”,当年李时珍千里迢迢来鸡公山采药,为《本草纲目》增添了丰富的内容。
良好的生态环境为野生动物的长生繁殖提供了理想的场所,据调查统计,区内共有陆生脊椎动物343种,其中鸟类17目44科259种;兽类6目15科35种;两栖动物2目5科15种;爬行动物3目7科34种。区内属国家重点保护的野生动物有53种,如白鹳、白冠长尾雉、班羚、大鲵、小灵猫、黑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