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河南省环境状况公报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第十一条“国务院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定期发布环境状况公报”的规定,现发布《2007年河南省环境状况公报》。
综述
2007年,我省将推进环境保护“三个历史性转变”、加强环境保护工作作为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具体行动和战略重点,坚持以改善环境质量为目标,以污染防治为重点,以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为主线,积极采取重点流域区域和行业环境综合整治、加快环保基础设施建设、严格建设项目环境准入、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强化环保执法等多项措施,在全省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情况下,经国家确认,我省两项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首次实现“双下降”,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初步呈现相互促进的良好势头。但是,当前全省的环境形势依然严峻,高耗能、高污染、资源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带来的结构性污染难以在短期内得到根本解决,特别是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环境压力将进一步加大,污染减排任务非常艰巨,环境保护工作任重道远。
水环境
状况
2007年,全省地表水水质级别为轻污染。与上年相比,全省地表水总体污染程度基本稳定,加权平均综合污染指数仍为0.52。省辖淮河、黄河、长江流域污染程度基本无变化,海河流域有所加重。省辖海河流域污染程度位于首位,淮河流域和黄河流域次之,长江流域较轻。主要污染因子为氨氮、五日生化需氧量和高锰酸盐指数。
监控的7979.4公里河段长度中,Ⅰ~Ⅲ类水质河段长4259.2公里,占监控河段总长度的53.4%,比上年提高3.9个百分点,增加308.8公里;Ⅳ类水质河段长880.7公里,占11.0%,比上年降低2.7个百分点,减少214.7公里;Ⅴ类水质河段长265.9公里,占3.3%,比上年降低4.3个百分点,减少339.9公里;劣Ⅴ类水质河段长2573.6公里,占32.3%,比上年提高3.1个百分点,增加245.8公里。
1.淮河流域
水质级别为轻污染。主要污染因子为氨氮、五日生化需氧量和高锰酸盐指数。
监控的4513.1公里河段长度中,Ⅰ~Ⅲ类水质河段长2245.8公里,占监控河段长度的49.8%,比上年增加253.8公里;Ⅳ类水质河段长552.6公里,占12.2%,比上年减少155.6公里;Ⅴ类水质河段长161.0公里,占3.6%,比上年减少248.0公里;劣Ⅴ类水质河段长1553.7公里,占34.4%,比上年增加149.8公里。
与上年相比,淮河流域污染程度基本无变化。淮河干流、浉河、竹竿河、白露河、史灌河、汝河、臻头河、沙河、北汝河、澧河水质级别继续保持优或良,洪河仍为轻污染,颍河、沱河仍为中污染,贾鲁河、双洎河、黑河、涡河、惠济河、包河仍为重污染。黑茨河由重污染变为中污染,泉河、大沙河由中污染变为轻污染,潢河由轻污染变为良,清潩河由中污染变为重污染。重污染的河流中,包河污染程度明显减轻;双洎河污染程度有所减轻;涡河污染程度明显加重;贾鲁河、黑河、惠济河污染程度基本无变化。
2.海河流域
水质级别为中污染。主要污染因子为氨氮、五日生化需氧量和高锰酸盐指数。
监控的788.8公里河段长度中,Ⅰ~Ⅲ类水质河段长205.5公里,占监控河段长度的26.0%,与上年持平;Ⅳ类水质河段长73.3公里,占9.3%,与上年持平;Ⅴ类水质河段长0公里,比上年减少60.0公里;劣Ⅴ类水质河段长510.1公里,占64.7%,比上年增加60.0公里。
与上年相比,海河流域污染程度有所加重。淇河水质级别继续保持优,汤河、安阳河仍为轻污染,卫河、共产主义渠、马颊河仍为重污染。重污染的河流中,共产主义渠污染程度有所减轻;马颊河污染程度显著加重;卫河污染程度仍然较重。
3.黄河流域
水质级别为轻污染。主要污染因子为五日生化需氧量、氨氮和高锰酸盐指数。
监控的1912.9公里河段长度中,Ⅰ~Ⅲ类水质河段长1296.0公里,占监控河段长度的67.7 %,与上年持平;Ⅳ类水质河段长107.0公里,占5.6%,与上年持平;Ⅴ类水质河段长0公里,比上年减少36.0公里;劣Ⅴ类水质河段长509.9公里,占26.7%,比上年增加36.0公里。
与上年相比,黄河流域污染程度基本无变化。黄河干流、宏农涧河、洛河、伊河水质级别继续保持优或良,沁河仍为中污染,蟒河、天然文岩渠、金堤河仍为重污染。重污染的河流中,金堤河污染程度显著加重;天然文岩渠污染程度有所减轻;蟒河污染程度基本无变化。
4.长江流域
水质级别为轻污染。主要污染因子为五日生化需氧量、高锰酸盐指数和氨氮。
监控的764.6公里河段长度中,Ⅰ~Ⅲ类水质河段长511.9公里,占监控河段长度的67.0%,比上年增加55.0公里;Ⅳ类水质河段长147.8公里,占19.3%,比上年减少59.1公里;Ⅴ类水质河段长104.9公里,占13.7%,比上年增加4.1公里;无劣Ⅴ类水质河段,与上年持平。
与上年相比,长江流域污染程度基本无变化。白河、湍河、唐河水质级别仍为轻污染;老灌河由轻污染变为良。
5.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源地
全省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源地取水水质达标率为100%。
全省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级别为良好。驻马店、平顶山、许昌、济源4个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级别为优,濮阳、鹤壁、新乡、安阳、信阳、郑州、漯河、开封、商丘、三门峡、焦作、南阳、洛阳、周口14个城市水质级别为良好。
与上年相比,全省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基本稳定,取水水质达标率保持为100%。濮阳市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级别由优变为良好,驻马店市由良好变为优。
6.城市地下水
全省城市地下水水质级别为良好。南阳、郑州、济源、平顶山、鹤壁、商丘、安阳、焦作、漯河、驻马店、洛阳、许昌、三门峡、信阳、新乡、周口16个城市地下水水质级别为良好,濮阳、开封2个城市为较差。
与上年相比,全省地下水水质基本稳定。18个城市水质级别均无变化。
7.水库
2007年,全省水库总体水质较好。监控的23座大中型水库中,洛阳故县水库、三门峡窄口水库、驻马店板桥水库水质达到Ⅰ类标准;郑州尖岗水库、白沙水库,洛阳陆浑水库,平顶山昭平台水库、孤石滩水库、白龟山水库、石漫滩水库,安阳彰武水库,济源小浪底水库,南阳鸭河口水库、丹江口水库,信阳南湾水库、泼河水库、鲇鱼山水库、五岳水库,驻马店宿鸭湖水库、薄山水库、宋家场水库18座水库水质达到Ⅱ类标准;三门峡水库、信阳石山口水库水质达到Ⅲ类标准。
南水北调水源地南阳丹江口水库水质达到Ⅱ类标准,当总氮参与评价时水质达到Ⅲ类标准。
与上年相比,三门峡窄口水库、驻马店板桥水库水质由Ⅱ类变为Ⅰ类;驻马店宿鸭湖水库由Ⅲ类变为Ⅱ类;信阳石山口水库由Ⅱ类变为Ⅲ类;其它水库水质均无变化。
废水及主要污染物排放情况
2007年,全省工业和城镇生活废水排放量为29.64亿吨,其中工业废水排放量为13.43亿吨,城镇生活废水排放量为16.21亿吨;主要污染物化学需氧量(COD)排放量为69.39万吨。
措施与行动
加快城市污水处理厂建设,在全国率先实现了“县县建成污水处理厂”的目标。截至2007年底,全省已建成污水处理厂130座,形成日处理污水能力约590万吨。
继续对卫河、贾鲁河、惠济河三个重点流域开展环境综合整治,对全省化肥、制药等重点行业进行了深度治理。
大力推进清洁生产,促进工业污染防治从末端治理向生产全过程控制转变,进一步削减污染物排放量。
大气环境
状况
2007年,全省省辖城市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百分比为89.3%,主要污染物为可吸入颗粒物。信阳、南阳、鹤壁、濮阳、新乡、驻马店、商丘、周口、洛阳、漯河、安阳、开封、三门峡、焦作、许昌、济源、郑州17个城市环境空气质量级别为良;平顶山市为轻污染。
与上年相比,全省城市环境空气质量基本稳定,优、良天数百分比升高3.4个百分点。许昌市环境空气质量级别由轻污染变为良。
与上年相比,国控重点城市中,平顶山、郑州、焦作3个城市二氧化硫年均值浓度分别由0.057mg/m3、0.060mg/m3、0.056mg/m3(达到二级标准)变为0.075 mg/m3、0.069mg/m3、0.065mg/m3(达到三级标准),分别上升31.6%、15.0%、16.1%;开封市二氧化硫年均值浓度由0.065mg/m3(达到三级标准)变为0.054mg/m3(达到二级标准),降低16.9%;洛阳、安阳、三门峡3个城市二氧化硫污染程度基本稳定。
全省降水平均pH值为5.91,酸雨平均发生率为4.0%。南阳、洛阳、济源、信阳、许昌5个城市出现酸雨,其中南阳市酸雨发生率在20%以上。南阳、洛阳2个城市降水平均pH值小于5.6。
与上年相比,全省降水平均pH值下降了0.31个单位,酸雨平均发生率增加2.6个百分点。出现酸雨的城市增加了2个,分别是信阳、许昌市。南阳市酸雨发生率升高18.7个百分点。
废气及主要污染物排放情况
2007年,全省工业废气排放量为18890亿标立方米,主要污染物二氧化硫排放量为156.39万吨,烟尘排放量为71.27万吨,工业粉尘排放量为41.49万吨。
措施与行动
严格燃煤电站项目环境准入,认真落实“以新带老”措施。对于新建燃煤电站项目,严格按照国家环保法律法规的要求,认真审核二氧化硫总量指标的解决途径,通过环评审批促进小发电机组的关停,推进现有老电厂烟气脱硫工程的建设,最大限度地削减二氧化硫排放量。
截至2007年底,全省已有现役燃煤电厂1466万千瓦装机容量完成了脱硫治理工程,形成年减排二氧化硫能力约35万吨。全省共关闭淘汰小火电、水泥机立窑、铁合金、棕刚玉、耐火材料等落后产能375家企业(其中燃煤发电机组36台),特别是全部关闭剩余的102家171条水泥机械化立窑生产线,提前实现了水泥行业结构调整目标。
声环境
状况
2007年,全省城市建成区声环境质量级别为较好。城市功能区噪声测点达标率为87.0%,道路交通噪声路段达标率为87.3%。
济源、南阳、新乡、开封、三门峡、鹤壁、焦作、濮阳、信阳、平顶山、驻马店、许昌、漯河、商丘、郑州、安阳、洛阳17个城市建成区声环境质量级别为较好,周口市为轻度污染。
鹤壁、驻马店、焦作、郑州、新乡、安阳、济源、漯河、平顶山、商丘、濮阳、洛阳、三门峡、南阳、许昌15个城市道路交通声环境质量级别为好;开封、周口、信阳3个城市为较好。
与上年相比,功能区噪声测点达标率提高1.9个百分点。平顶山市城市道路交通声环境质量级别由较好变为好,开封市由好变为较好。郑州市建成区声环境质量级别由轻度污染变为较好,鹤壁市由好变为较好。
措施与行动
环保部门协调公安、建设等部门加强对建筑施工工地、室外群众性娱乐活动和其他可能产生噪声污染的场所进行监督检查。严格限制噪声超标扰民的生产活动和建筑施工作业;严查营业性文化娱乐场所噪声污染;从严控制露天娱乐和集会等活动;限制使用高音喇叭;采取临时性区域交通管制等措施。
固体废物
状况
2007年,全省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8850.58万吨,其中危险废物产生量19.51万吨,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量6048.43万吨(含综合利用往年贮存量),贮存量727.2万吨,处置量2145.39万吨,排放量2.22万吨。
措施与行动
加强对产生固体废物和危险废物的新建项目环境管理,严格执行行业固体废物处理工程标准规范和国家有关规定。
开展工业固体废物污染防治的基础性工作,各省辖市首次向社会公开发布了当地固体废物污染环境的信息公告;开展了工业危险废物申报登记及重点行业工业危险废物产生源调查,初步掌握了重点行业20大类危险废物的种类、数量及分布;对全省644家产生二恶英类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单位进行前期调查。
加强对工业危险废物的产生、转移和处置等活动的监督管理,初步建立了危险废物产生单位动态数据库和经营单位档案;对30批跨省境转移危险废物的活动实施了全过程监控。
历史遗存铬渣的专项治理工作取得明显进展。铬渣所在地的政府通过招标确定了治理单位和治理工艺,治理项目完成了环境影响评价并通过审批。
积极推进危险废物污染防治的基础性工程建设,郑州、洛阳、南阳3个省辖市的医疗废物集中处置设施稳定运行;新乡、焦作、平顶山、安阳、漯河、三门峡、济源7个省辖市的医疗废物集中处置设施开工建设;省危险废物集中处置中心于12月27日举行奠基仪式。
进一步加快生活垃圾处理场建设,全省共有123座生活垃圾处理场,总规模为日处理生活垃圾3.2万吨。
辐射环境
状况
2007年,全省环境γ辐射空气吸收剂量率范围在40~220nGy/h之间,均在天然辐射本底正常波动范围内。
核技术应用、伴生放射性矿物资源开发利用中产生的放射性污染被控制在局部区域,未对环境产生影响;省放射性废物库安全运行,周围环境中的放射性水平未发现明显变化;退役的核工业781矿处于有效监控内,未发生放射性矿物质扩散事件。
2007年,对郑州市、安阳市6个电磁辐射环境监测点进行了监测,0.1MHz~3GHz频段内综合有效均值范围在0.34~1.71V/m之间,低于国家标准规定的环境电磁辐射水平限值。
总体分析,全省辐射环境水平低于国家标准规定的公众剂量限值。
措施与行动
2007年,全省核与辐射环境安全管理机构建设取得新进展,15个省辖市初步完成了辐射环境监管和监测机构建设;全省开展了不同形式的辐射安全与防护现场检查活动,促进了辐射安全与防护设施建设,全省首次实现辐射安全事故零发生率。
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安全许可管理制度全面开展,全年共批准辐射安全许可证持证单位310家,批准新购放射源932枚。
全省废旧放射源的收贮、处置工作进一步加强。2007年,全省共安全收缴废旧放射源525枚,其中对关闭淘汰的61家企业的126枚放射源减免了收贮费用。完成了困扰10年的洛阳黎明辐照厂安全退役工作,消除了安全隐患。截至2007年底,省放射性废物库累积收贮放射源总数达到2757枚,废旧放射源的安全风险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消除。
生态环境
状况
2007年,全省自然生态保护工作继续按照国家“三区推进”的战略部署,着力解决影响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问题,在突出抓好农村环保工作的同时,积极做好资源开发活动中的环境监管和特殊生态功能区的环境保护工作。生态示范系列创建活动及生态修复工作的开展,使局部地区的生态环境得以改善,全省生态环境状况趋向好转。但部分河道断流、湿地面积萎缩、土壤质量退化等区域生态功能失调问题还没有得到根本改善,农村地区环境脏、乱、差的问题还很普遍,面源污染问题十分突出。
气候 2007年,全省年平均气温为15.3℃,较常年偏高0.9℃,其中冬、春、秋季气温均偏高,夏季偏低;全省年平均降水量为753.3毫米,比常年偏多3%,比上年偏多8%,其中冬、春季接近常年,夏季偏多,秋季偏少;全省年平均日照时数为1744.7小时,比常年偏少367.4小时,比上年偏少100小时,为1961年以来同期次少值,其中春季日照略偏多,秋季冬季日照偏少,夏季日照异常偏少。春季豫北和豫西出现干旱,春末出现大范围高温酷热天气;夏季我省淮河流域和中西部的部分地区遭受暴雨洪涝灾害,局部地区引发了山体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部分地区遭受大风、冰雹等强对流天气袭击;秋季全省大雾频繁,给交通运输造成较大影响。总体来看,2007年全省暴雨洪涝和大雾灾害较重,其它灾害较轻,气候条件属正常年份。
森林 2007年,全省林木覆盖率为22.64%,全省林业用地456.41万公顷,其中有林地270.3万公顷, 活立木总蓄积1.337亿立方米。全年完成人工造林176106.7公顷,中幼林抚育120666.7公顷,新建和完善农田林网508000公顷,绿化通道4231公里,建成林业生态县13个。郑州、许昌市分别荣获“全国绿化模范城市”、“国家森林城市”称号。
自然保护区 2007年,省政府批准固始淮河湿地、平顶山白龟山湿地和濮阳黄河湿地三处建立省级自然保护区,国务院批准丹江湿地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豫北黄河故道湿地、三门峡黄河湿地、内乡宝天曼三处自然保护区被批准调整功能区。全省自然保护区总数达到35个,其中国家级11个,省级21个,地市级1个,县级2个,总面积达75.69万公顷,占全省国土面积的4.5%,提前完成了“十一五”环境保护规划确定的任务。
风景名胜区 截至2007年底,全省共有风景名胜区32个,其中国家级9个,省级23个,省级以上风景名胜区面积达3413.256平方公里,占全省国土面积的2.04%。
耕地与施肥 截至2007年10月31日,全省耕地面积11889.04万亩,人均耕地1.21亩,基本农田面积10342.05万亩。本年度全省土地开发复垦整理增加耕地208289.9亩,建设占用耕地206050.1亩,开发复垦整理增加耕地与建设占用耕地相抵,净增耕地2239.8亩,连续9年实现耕地占补平衡。
2007 年,全省化肥施用总量 556 万吨(折纯),居全国第一位,比上年增长 3% ,其中氮肥占 43% 、磷肥占 19% 、钾肥占 7% 、复合肥占 31% ,平均每公顷耕地施用量 771 公斤。农民盲目施肥现象比较普遍,部分蔬菜种植区过量施肥严重,施肥中的氮、磷、钾等养分不平衡,直接导致化肥当季利用率较低,特别是氮肥利用率仅为30%左右,损失较大,是目前农业面源污染的主要因素之一。
物种 2007年底,全省有维管束植物近4000种,分属198科、1142属,列入国家重点保护植物名录的有27种,其中国家一级3种,国家二级24种,列入省重点保护植物名录的有98种;已知的野生陆生脊椎动物520种,其中两栖动物20种、爬行动物38种、鸟类382种、兽类80种;已定名的昆虫2000多种,占全国昆虫种类的66.7%。
湿地 全省湿地总面积110.87万公顷(含水稻田44.35万公顷),占全省总面积的6.6%。已建立湿地类型的自然保护区17处,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处,湿地保护区总面积26.8万公顷。2007年全省新建湿地类型自然保护区3处,总面积14288公顷。启动了丹江湿地和汝南宿鸭湖湿地保护与恢复工程,项目总投资1424万元。
城市绿化 截至2007年底,全省城市建成区园林绿地达51500公顷,绿化覆盖面积61278公顷,绿化覆盖率34.35%,全年新增城市公园绿地1461公顷,人均公园绿地面积8.93平方米。
生态示范区和生态县 舞钢、桐柏等11个县(市)启动了建设生态县(市)的工作;西峡、孟州、修武、鄢陵、范县、南乐、濮阳市华龙区和郑州市惠济区8个县(市、区)完成了国家级生态示范区的建设任务,全省国家级和省级生态示范区分别达到28个和2个。
环境优美乡镇和生态文明村 20个乡(镇)完成省级以上环境优美小城镇的创建任务;239个村被命名为市级生态文明村。
措施与行动
全面实施《河南省农村小康环保行动计划》,服务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节能减排工作大局。
将年度生态示范系列创建工作及规模化畜禽养殖企业污染治理任务列入各级政府年度生态保护目标,实行重点督促指导、及时通报调度。
结合全省矿产资源整顿工作,积极强化煤炭、铝土矿资源整合项目的环保审批工作,使煤炭资源整合项目环评文件报批率提高到95%以上;按照污染防治和生态保护并重的要求,督促各类资源开发项目和企业履行环境保护义务。省环保局会同省财政、国土资源部门制定《矿山生态环境治理恢复保证金管理暂行办法》、《钼矿资源开发整顿实施方案》等一系列文件,强化矿山开发中的生态修复工作。
实施《河南省生态功能区划》,对涉及自然保护区的建设项目严格把关;推进淮河源等特殊生态功能区的环境保护。
印发《河南林业生态省建设规划》,出台了《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意见》。组织省内外科研机构,从涵养水源、固碳释氧和蓄水调洪、净化水质等14个方面,首次对全省森林、湿地的生态效益价值进行了综合评估,经权威机构评估,全省林业生态效益总价值为3172.08亿元。组织完成了全省森林资源二类调查,首次查清了以县为单位的林业资源现状。加大依法治林力度,组织开展了 “绿盾二号”等5次专项行动,共查处各类涉林案件1.43万起,打击处理各类违法犯罪人员1.88万人。广泛开展义务植树活动,全省参加义务植树4705万人次,完成义务植树1.92亿株。
环境监督管理
环境法制 《河南省建设项目环境保护条例》由省人大常委会于2006年12月1日修订通过,自2007年5月1日起施行。2007年,我省积极宣传贯彻落实该条例,全面推进依法行政。继续加大对违法排污企业的查处力度,坚持明查暗访,严格责任追究,全省全年共立案查处各类环境违法案件4579起,其中省环保局立案查处101起,将9家典型环境违法企业列入了环保“黑名单”,对9家环境违法企业实施了挂牌督办。通过环保“黑名单”和挂牌督办等措施,促进了环境热点、难点问题的解决,震慑了环境违法行为,加快了企业污染治理的步伐。
环境监察 2007年,全省各级环境监察机构共组织现场检查35万人次,检查企业33000家,查处纠正各类环境违法违规行为10500多起,移交各级环保行政主管部门立案查处2349起。全省省辖市以上12369环保投诉电话共受理群众举报31479件,结案30494件,结案率97%。全年全省环保系统共征收排污费7.92亿元。
建设项目环境管理 2007年,全省建设项目环境管理紧紧围绕“节能减排”中心工作,严格环境准入,认真执行“四个不批”。环评审批坚持做到积极支持先进的、坚决制止落后的、严格控制过热的、努力限制排污量大的建设项目,切实发挥了“控制闸、调节器、杀手锏”的作用。全省全年共审批各类建设项目环评文件10049个,其中审批环评报告书303个,环评报告表3053个,环评登记表6693个。切实加强建设项目环保“三同时”管理,强化建设项目试生产核查与环保竣工验收,全省全年有2637个建成与投运的建设项目通过环保竣工验收,做到“不欠环保新账,多还环保旧账”。积极推动规划环评,全年共完成11个各类规划环评。
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 2007年,我省两项主要污染物(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总量得到有效控制,污染减排工作取得积极进展。一是成立了以李成玉省长为组长的省节能减排工作领导小组,省政府向各省辖市分别下达了污染减排计划,各省辖市政府又将减排任务分解落实到各县(市、区)政府和重点排污企业。二是强力推动城市污水处理厂建设和运营。三是大力实施燃煤发电机组脱硫工程建设。四是积极对高耗能、高污染行业进行治理整顿,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专栏
【重要会议和重大活动】 2007年2月6日,省政府在郑州召开全省环境保护工作会议。张大卫副省长代表省政府与各省辖市政府签订了2007年政府环保目标责任书。
2007年4月8日-14日,中办国办组成联合督查组对河南省近年来的环保工作情况首次进行联合督促检查。徐光春书记会见督查组一行,李成玉省长听取反馈意见,张大卫副省长全程陪同督查。8月5日-8日,中办国办对督查情况进行了全面复核。
2007年5月16日,河南省环保联合会正式成立。中华环保联合会副主席兼秘书长曾晓东到会祝贺,省委常委、省纪委书记叶青纯,省政府副省长徐济超,省政协副主席赵江涛等领导出席成立大会。
2007年6月29日,省委常委会听取全省环境保护工作情况汇报,省委书记徐光春指出:环境保护的好与坏直接关系到科学发展,直接关系到民生的好与坏,直接关系到和谐社会建设;环保工作在经济社会发展中要改变原来那种处于配角的地位,成为发展的主角;要加大执法力度,违反环保要求的,要硬起手腕,坚决查处。
2007年8月11日-17日,全省县(处)级以上领导干部环境保护高级研讨班在井冈山举办,各市(县)党委、人大、政府分管环保工作的领导、环保局长等80余人参加了研讨。环保总局法规司杨朝飞司长、中国工程院唐孝炎院士、河南省政府张大卫副省长分别授课。
2007年11月14日,环保总局在郑州召开全国河流污染防治工作会议。环保总局领导,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建设部、水利部、农业部、三峡办、南水北调办等部门负责同志,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环保局(厅)主要负责同志、污染控制处(水处)处长,以及中央主要新闻媒体人员参加会议。河南省环保局具体承办会议,并就流域水污染防治工作情况进行典型发言。环保总局周生贤局长做了重要讲话,省政府李成玉省长陪同调研,张大卫副省长参加会议。
【环保规划】 2007年11月,《河南省环境保护“十一五”规划》正式出台,明确提出“十一五”环境保护总体目标、主要任务、重点项目、重点监控企业和保障措施。
【政府环保责任目标】 2007年底,省政府组织省发展改革委、监察厅、建设厅、水利厅、农业厅、工商局、环保局、省政府法制办、郑州电监办等9部门,对各省辖市政府2007年度环保目标完成情况进行了考核验收,并做出如下评价:18个省辖市政府较好地完成了与省政府签订的2007年度环境保护责任目标。其中,郑州、洛阳、平顶山、安阳、鹤壁、焦作、许昌、漯河、三门峡、南阳、商丘、济源市政府为完成省政府环境保护目标优秀单位,开封、新乡、濮阳、信阳、周口、驻马店市政府为完成省政府环境保护目标先进单位。
【重点流域区域环境综合整治】 2007年,我省在对前两年环境综合整治“回头看”的同时,将污染负荷较重的卫河、惠济河、贾鲁河三个流域,氨氮排放量较大的化工(化肥)、医药和二氧化硫排放量最大的电力等三个行业,以及133个生活饮用水源保护区作为全省环境综合整治重点,这项工作也被省委、省政府列为向人民群众承诺办理的10大实事之一。截至年底,以上重点流域区域和行业共依法关闭取缔重污染企业和生产线186家,完成深度治理企业304家,对没有完成治理任务的51家企业实施了关闭、停产治理或限产限排。
【城市环境保护】 2007年,我省城市环境保护工作继续以“城考”、“创模”为抓手,通过“抓两头、促中间”、“抓检查、促平时”,充分调动各部门的积极性,有力地促进了城市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和污染减排工作,促进了城市环境管理水平的提高和环境质量的改善。
【河南省第一次污染源普查】 2007年,我省积极开展污染源普查工作。省政府成立了以张大卫副省长为组长的污染源普查领导小组,成员包括省委宣传部、省发改委、省财政厅、省建设厅、省农业厅、省公安厅、省商务厅、省工商局、省环保局、省统计局、省中小企业服务局、省畜牧局、省军区后勤部等13个部门的有关负责同志。全省所有省辖市、县(市)两级政府均成立了污染源普查领导小组及其办事机构,精心制定工作方案,开展了大规模、多形式的普查集中宣传活动。全省共选聘工业源和生活源普查员1.5万余人、农业源普查员1.1万余人、普查指导员3100余人,并开展了普查员的培训工作;对工业源、生活源、集中式污染治理设施、农业源等普查单位进行了初步统计。同时,对290家废水污染源、299家废气污染源、97家污水处理厂、129家放射源、11家垃圾处理场、3家医疗废物处理场等重点源进行了监测。
【环保科技】 2007年,全省共完成60家重点排污企业的清洁生产审核。上述企业通过实施清洁生产,全年实现节水1513万吨、节电9204万度、节煤12万吨、节油3065吨,减排COD1432吨、减排SO23814吨,取得经济效益约2.05亿元,实现了节能、降耗、减污、增效,促进了我省节能减排目标任务的完成。切实加强环保科技工作,共有13项成果获得2007年度河南省环境保护科技进步奖,其中一等奖5项,二等奖4项,三等奖4项。环保产业稳步发展,共有33家企业获得环保总局颁发的运营资质证书,共承担污染治理设施运营项目142项。积极支持企业上市,共完成25家企业的上市环保核查工作。
【环境宣传教育】 2007年,省环保局、省委宣传部、省教育厅首次联合对全省“十一五”环境宣传教育工作进行总体安排部署,环境宣教工作的组织与协调力度显著增强。一是继续组织开展“中原环保世纪行”宣传活动,省人大常委会6位副主任、省政协王全书主席分别带队,以“关注民生,保障群众饮用水安全”为主题,到基层进行暗访。二是通过举办企业环保责任论坛、建设环保主题文化广场、开展“环境公益日”和“环境教育--河南中学行”环境教育实践等活动,营造良好的环境保护氛围。三是继续深入开展“绿色系列”创建活动,创建国家级绿色学校28所,省级214所,市级856所;创建国家级绿色社区9个,省级60个,市级130个;创建省级绿色企业37个。四是坚持和完善新闻发布会制度,省环保局全年共举办6次新闻发布会,及时公布环境质量状况、污染减排及重大环境违法案件查处情况等,保障社会公众的环境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五是加强了县(市、区)环保局长岗位培训工作,全省有95位县(市、区)环保局长参加了培训。
【环境污染事故】 2007年,全省共发生环境污染事故9起,其中,5起危险品运输交通事故造成的污染事故,1起尾矿外泄事故,3起化学品泄漏事故。在处理上述突发环境污染事故中,全省各级环保部门及时到达现场,应急处置,缓解了污染事故给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造成的危害。
【环境信访和建议提案办理】 2007年,全省各级环保部门共受理群众来信6560件,处理率达到99.1%;接待群众来访2612批5083人次,处理率98.6%。其中,省环保局共受理群众来信455件,接待群众来访109批273人次,处理率100%。各级环保部门共办理人大建议348件、政协提案544件,办结率100%。其中,省环保局共办理人大建议20件、政协提案15件,代表、委员满意率100%。
【环保系统行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 2007年,全省环保系统以开展“讲正气、树新风”主题教育活动和“思想作风大整顿”活动为主线,不断加强行风政风和党风廉政建设,环保队伍的整体素质得到提高。全省环保、信访、政府纠风办三个部门联合开展“环境大接访”宣传活动,共出动接访人员16318人次,接受群众咨询和投诉25012人次,受理环境问题举报和投诉7243件,促进了一批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环境热点、难点问题的解决。大力推进精神文明建设,全省环保系统共有各级文明单位194个,其中省级文明单位38个。
【排污许可证】 排污许可证制度进一步完善,截至2007年底,全省共发放排污许可证1139份。
【饮用水源地保护区划】 2007年,我省对18个省辖市及20个县级市的113个集中式饮用水源地进行了现状调查、区划和规划编制,把饮用水源保护纳入2007年省政府重点工作,与水利部门资源共享并共同审核饮用水源保护区划,我省的工作方法、工作进度和取得的成绩得到了环保总局的高度评价。2007年底,省政府批复了《河南省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源保护区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