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第十一条“国务院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定期发布环境状况公报”的规定,现发布《2006年河南省环境状况公报》。
综 述
2006年,全省环境保护工作认真贯彻国家和省第六次环境保护大会精神,坚定不移地执行中央提出的又好又快发展和省政府关于“硬起手腕、采取硬措施、打一场环境综合治理攻坚战”的要求,实施全面推进、重点突破的工作思路,坚持以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为主线,以“整治违法排污企业保障群众健康”环保专项行动为重点,以6个流域和5个群区的环境综合整治为突破口,努力践行三个历史性转变,真正使环境保护作为推动经济转型、促进结构调整和转变增长方式的主战场。在全省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生产总值比上年增长14.1%和全国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总体水平上升的情况下,全省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与上年相比略有下降,环境质量得到了进一步改善。
但是,当前全省的环境形势依然严峻,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还十分突出,经济结构不合理、主要污染物减排困难大等情况依然存在。环境保护的任务仍然艰巨繁重。
水 环 境
状况
2006年,全省地表水水质级别为轻污染。与上年相比,全省水环境质量污染程度有所减轻,加权平均综合污染指数由0.62降至0.52。省辖市地表水责任目标断面水质平均达标率为93.9%,比上年提高8.4个百分点。省辖海河流域污染程度位于首位,淮河流域和黄河流域次之,长江流域较轻。主要污染因子为氨氮、五日生化需氧量和高锰酸盐指数。
全省监控的7979.4公里河段长度中,Ⅰ~Ⅲ类水质河段长3950.4公里,占监控河段总长度的49.5%,比上年减少524.8公里;Ⅳ类水质河段长1095.4公里,占13.7%,比上年增加776.4公里;Ⅴ类水质河段长605.8公里,占7.6%,比上年增加49.2公里;劣Ⅴ类水质河段长2327.8公里,占29.2%,比上年减少300.8公里。
1. 淮河流域 水质级别为轻污染,与上年相比,污染程度基本无变化。淮河干流、浉河、竹竿河、白露河、史灌河、汝河、臻头河、沙河、北汝河、澧河水质级别继续保持优或良,颍河、大沙河、沱河仍为中污染,贾鲁河、双洎河、黑河、涡河、惠济河、包河仍为重污染。清潩河由重污染变为中污染,洪河由中污染变为轻污染,潢河由良变为轻污染,泉河由轻污染变为中污染,黑茨河由良变为重污染。重污染的河流中,双洎河、惠济河污染程度明显减轻,涡河、包河污染程度明显增加,贾鲁河污染程度有所增加,黑河污染程度基本无变化。
监控的4513.1公里河段长度中,Ⅰ~Ⅲ类水质河段长1992.0公里,占监控河段长度的44.1%,比上年减少469.8公里;Ⅳ类水质河段长708.2公里,占15.7%,比上年增加444.2公里;Ⅴ类水质河段长409.0公里,占9.1%,比上年增加129.6公里;劣Ⅴ类水质河段长1403.9公里,占31.1%,比上年减少104.0公里。
2. 海河流域 水质级别为中污染,与上年相比,污染程度明显减轻。淇河水质级别继续保持优,安阳河仍为轻污染,汤河由中污染变为轻污染。重污染的河流中,共产主义渠污染程度显著减轻,卫河污染程度有所减轻,马颊河污染程度基本无变化。
监控的788.8公里河段长度中,Ⅰ~Ⅲ类水质河段长205.5公里,占监控河段长度的26.0%,与上年持平;Ⅳ类水质河段长73.3公里,占9.3%,比上年增加73.3公里;Ⅴ类水质河段长60.0公里,占7.6%,比上年减少13.3公里;劣Ⅴ类水质河段长450.1公里,占57.1%,比上年减少60.0公里。
3. 黄河流域 水质级别为轻污染,与上年相比,污染程度有所减轻。伊河、宏农涧河水质级别继续保持优或良,黄河干流、洛河由轻污染变为良。重污染的河流中,天然文岩渠、蟒河、金堤河污染程度均显著减轻。
监控的1912.9公里河段长度中,Ⅰ~Ⅲ类水质河段长1296.0公里,占监控河段长度的67.7 %,与上年持平;Ⅳ类水质河段长107.0公里,占5.6%,比上年增加52.0公里;Ⅴ类水质河段长36.0公里,占1.9%,比上年减少16.0公里;劣Ⅴ类水质河段长473.9公里,占24.8%,比上年减少36.0公里。
4. 长江流域 水质级别为轻污染,与上年相比,污染程度有所减轻。白河、唐河水质级别仍为轻污染,湍河由中污染变为轻污染,老灌河由优变为轻污染。
监控的764.6公里河段长度中,Ⅰ~Ⅲ类水质河段长456.9公里,占监控河段长度的59.8%,比上年减少55.0公里;Ⅳ类水质河段长206.9公里,占27.1%,比上年增加206.9公里;Ⅴ类水质河段长100.8公里,占13.2%,比上年减少51.1公里;劣Ⅴ类水质河段长0公里,比上年减少100.8公里。
5. 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源地 2006年,全省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源地取水水质达标率为100%。与上年相比,全省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源地取水水质达标率提高2.0个百分点。平顶山、许昌、濮阳、济源4个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级别为优,郑州、开封、洛阳、安阳、鹤壁、新乡、焦作、漯河、三门峡、南阳、商丘、信阳、周口、驻马店14个城市水质级别为良好。濮阳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级别由轻污染变为优,许昌由良好变为优,周口、驻马店由优变为良好,其它城市无变化。
6. 地下水 2006年,全省地下水水质级别为良好,与上年相比,全省地下水水质基本稳定。18个省辖市中有16个城市地下水水质级别为良好,开封、濮阳2个城市为较差。周口市由较差变为良好,郑州市由优变为良好,其它城市水质级别无变化。
7. 水库 2006年,全省水库总体水质较好。监控的23座大中型水库中,洛阳故县水库水质达到Ⅰ类标准;郑州尖岗水库、白沙水库,洛阳陆浑水库,平顶山昭平台水库、孤石滩水库、白龟山水库、石漫滩水库,安阳彰武水库,济源小浪底水库,三门峡窄口水库,南阳鸭河口水库、丹江口水库,信阳南湾水库、泼河水库、鲇鱼山水库、五岳水库、石山口水库,驻马店板桥水库、薄山水库、宋家场水库20座水库水质达到Ⅱ类标准;三门峡水库、驻马店宿鸭湖水库水质达到Ⅲ类标准。
废水及主要污染物排放情况
2006年,全省工业和城镇生活废水排放量为27.80亿吨,其中工业废水排放量为13.01亿吨,城镇生活废水排放量为14.79亿吨。主要污染物化学需氧量(COD)排放量为69.33万吨,比上年削减了3.8%。
措施与行动
实行严格的水污染防治目标责任制,加大对环保目标责任书执行情况的动态考核。省政府两次对省辖市政府环保目标进展情况进行阶段性考核,并强化过程控制,主管省长两次致函18个省辖市市长,要求环保目标执行工作进展缓慢的市县限期整改,极大地促进了水污染防治工作。对出境断面连续两次超标的省辖市,省环保局致函其市政府,并予以黄牌警告。
深入开展重点流域区域环境综合整治。2006年,省环保局研定并报省政府批准将沙颍河、卫河、蟒沁河、白河、惠济河、黑河六个流域作为全省环境综合整治的重点工作,对30家水污染严重的企业实施了关闭,对123家已经做到达标排放但排污总量仍然较大、排污浓度仍然较高、对河流水质影响严重的企业进行了深度治理。
继续加大对化肥、造纸、皮革等重点行业企业的规范建设与治理设施完善,在治污工艺上从严把关,提高整体治污水平。
加快城市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城市污水处理厂建设力度。截至2006年底,全省基本建成污水处理厂93座,形成日处理污水能力444万吨。
加快全省环境自动监控系统建设,38个水质自动监测站正式启动并投入试运行,318家废水排放重点污染源安装了在线监控设备,全省水环境监控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
组织开展了“亲近河流——沙颍河行动和卫河行动”等公众参与的环保公益活动,积极推动水污染防治工作的深入开展。
大 气 环 境
状况
2006年,全省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为85.9%,主要污染物为可吸入颗粒物。18个省辖市中,信阳、新乡、鹤壁、周口、商丘、安阳、漯河、濮阳、焦作、三门峡、洛阳、郑州、南阳、济源、驻马店、开封16个城市空气质量级别为良;许昌、平顶山2个城市为轻污染。
与上年相比,全省城市空气质量有所改善,优良天数比例提高3.3个百分点。空气质量为良的城市增加5个,轻污染的城市减少5个,无中、重污染的城市。鹤壁、安阳、漯河、济源、焦作、开封6市空气质量由轻污染变为良,许昌由良变为轻污染。
2006年,全省降水平均pH值为6.22,酸雨平均发生率为1.4%,比上年减少1.9个百分点。出现酸雨的城市分别是洛阳、南阳、济源,其中洛阳市酸雨发生率在20%以上。与上年相比,出现酸雨的城市个数减少了1个,南阳、洛阳2市酸雨发生率分别减少15.9、6.7个百分点, 济源市酸雨发生率升高2.8个百分点。
废气及主要污染物排放情况
2006年,全省工业废气排放量为16770亿标立方米;主要污染物二氧化硫排放量为158.88万吨,比上年削减2.2%;烟尘排放量为79.67万吨;工业粉尘排放量为56.39万吨。
措施与行动
对全省所有燃煤电厂(包括已批在建电厂)分配二氧化硫绩效排放总量,同时排定了所有燃煤电厂的脱硫治理完成时间。2006年底,全省第一批17家电厂已全部如期完成脱硫工程建设任务。全省单机容量12.5万千瓦以上机组要求在2008年底前全部完成脱硫。
淘汰落后生产工艺,依法关闭违法企业。2006年,全省共关闭立窑水泥生产线219条、耐火材料倒焰窑企业186家,治理耐火材料企业700多家。
对新密、巩义耐火材料群区,新乡、南阳、许昌三个水泥群区,以及高速公路沿线两侧、风景名胜区周围等区域,组织开展了环境综合整治工作。
全省共有70个城市环境空气监测点位建成自动监测系统,114家废气排放重点污染源安装了在线监控设备,全省环境空气监控工作逐步走向规范化和自动化。
加大烟尘控制区管理力度,全省建成烟尘控制区234个,面积2326.8平方公里,面积较上年增长5.5%。
声 环 境
状况
2006年,全省城市建成区声环境质量级别为较好。城市功能区噪声测点达标率为85.1%,道路交通噪声路段达标率为85.8%,与上年相比,城市功能区噪声测点达标率提高3.9个百分点,城市道路交通噪声路段达标率提高1.0个百分点。
城市建成区声环境质量:鹤壁级别为好,三门峡、新乡、南阳、济源、焦作、濮阳、信阳、驻马店、开封、安阳、平顶山、许昌、漯河、商丘、洛阳15个城市级别为较好,郑州、周口级别为轻度污染。
城市道路交通声环境质量:鹤壁、新乡、安阳、济源、郑州、洛阳、三门峡、驻马店、漯河、商丘、焦作、濮阳、许昌、开封、南阳15个城市级别为好,平顶山、信阳、周口3个城市级别为较好。
安阳、焦作2个城市建成区声环境质量级别由轻度污染变为较好,鹤壁由较好变为好。开封、焦作、济源、濮阳4个城市道路交通声环境质量由较好变为好,平顶山由好变为较好。
措施与行动
对全省工业固定源噪声污染进行了重点监控,建筑噪声污染管理工作也得到了加强。开展中、高考期间噪声控制与监督检查工作,全省环境宣教部门、环境执法部门联合各级新闻媒体,组织开展了“杜绝噪声污染保障考场安静”的集中宣传活动。
巩固城市噪声达标区建设,积极创建“安静小区”。全省已建成噪声达标区257个,面积1625.4平方公里。
固 体 废 物
状况
2006年,全省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7463.62万吨,其中危险废物产生量15.23万吨,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量5268.15万吨(含综合利用往年贮存量),贮存量704.49万吨,处置量1830.61万吨,排放量3.22万吨。
2006年,全省城市生活垃圾清运量为1165.7万吨,处理量为548.5万吨,处理率为47%。
措施与行动
加强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和处置,全省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为67.64%。
加快生活垃圾处理场建设。截至2006年底,全省正在运行的城市生活垃圾处理场65座,其中达到无害化处理标准的15座。
以危险废物管理为突破口,以防止“突发危险化学品污染事故”为工作重点,强化对危险废物转移的监督,逐步实施对危险废物的全过程监控。2006年,全省对符合条件的10家企业颁发了危险废物经营许可证,成功转移了8批危险废物。郑州、焦作率先开展危险废物申报登记工作,为危险废物管理打下良好基础。
狠抓固体废物进口管理。与郑州海关联合,打击违法进口固体废物,对两起进口废物进行调查处理,杜绝了“洋垃圾”入境河南。
组织开展对全省医疗机构和医疗废物集中处置单位的医疗废物管理工作的专项检查。
截至2006年底,全省共建成郑州、洛阳、南阳和濮阳4个省辖市医疗废物集中处置中心。
辐 射 环 境
状况
2006年,全省辐射环境质量仍然保持在天然本底水平。核技术应用、伴生矿物资源开发利用中产生的放射性污染被控制在局部区域,未对环境产生影响;省放射性废物库安全运行,周围环境中的放射性水平未发生明显变化;退役的核工业781矿处于有效监控内,未发生放射性矿物质扩散事件。
随着移动通信基站、高压输变电工程和广播电视发射塔等造成的空间电磁信号的增加,城市环境的电磁辐射污染整体有所提高,但总体仍低于国家标准规定的公众剂量限值。
措施与行动
全面开展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安全许可管理制度。2006年,全省共批准辐射安全许可证持证单位373家。
加强对废旧闲置放射源的收贮力度。2006年,全省收缴、安全处置废旧放射源579枚,其中对重点流域、区域关停的79条水泥生产线上的168枚废旧放射源收贮费用进行了减免,确保了全省辐射环境安全。截至2006年底,省放射性废物库累计收贮废旧放射源2277枚,全省废旧放射源的安全风险得到基本消除。
生 态 环 境
状况
2006年,全省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继续按照《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关于“三区”推进战略积极实施。自然保护区、重要生态功能区的环境保护得到加强,各种资源开发中的环境保护工作逐步纳入法制轨道,农村环保工作全面推进。全省生态环境状况趋向好转,局部地区生态环境质量有所改善,但总体仍十分脆弱,矿产资源重点开发区的生态破坏和土壤污染等突出问题没有得到根本改善,农村生活污水、垃圾及种植养殖废弃物排放量逐年增加,面源污染防治和资源开发中的生态修复任务十分艰巨。
气候 2006年,全省年平均气温为15.4℃,比常年偏高1.0℃,比上年偏高0.8℃,其中冬季气温略偏低,春、夏、秋季气温偏高。全省年平均降水量为695.7毫米,比常年偏少5.1%,比上年偏少17.9%,其中冬季降水偏多,春、夏、秋季降水偏少,北中部的部分地区出现干旱。年日照时数偏少,其中春季日照偏多,冬、夏、秋季偏少。
森林 2006年,全省森林覆盖率为22.64%。全省林业用地456.41万公顷,有林地270.3万公顷,活立木蓄积量1.337亿立方米。全年完成营造林278.75万亩、县级以上通道绿化2741公里,新建和完善农田林网1324万亩,13个县(市、区)达到高级平原绿化标准。新建4处省级森林公园、 3处国家级森林公园,截至2006年底,全省共建森林公园92处。
自然保护区 2006年,原小秦岭禁猎禁伐区由省级自然保护区升格为河南省小秦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截至2006年底,全省共有各级自然保护区32个,其中国家级10个,地方级22个,总面积达74.26万公顷。
风景名胜区 全省共有风景名胜区30个,其中国家级9 个,省级21个,省级以上风景名胜区面积占全省国土面积的2.04%。
耕地与施肥 全省耕地面积1.189亿亩,人均1.22亩,基本农田保护面积1.0342亿亩。全省严格执行基本农田保护制度,认真落实耕地占补平衡管理制度,连续8年实现耕地占补平衡。2006年,全省开发复垦整理增加耕地与建设占用耕地相抵,净增耕地2643.8亩,实现耕地占补平衡。
2006年,全省化肥施用总量544万吨以上(折纯),居全国第一位,比上年增长5%。不合理施用化肥特别是氮磷肥,导致养分流失,地下水和地表水硝酸盐积累,对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农业面源污染加剧。
物种 2006年底,全省有维管束植物近4000种,约占全国总种数的12.2%;野生陆生脊椎动物520种,占全国总种数的20.4%;已定名的昆虫2000多种,占全国昆虫种类的66.7%。
湿地 全省湿地总面积110.87万公顷(含水稻田44.35万公顷),占全省总面积的6.6%。已建立湿地类型的自然保护区14处,湿地保护区总面积25.38万公顷,占全省湿地面积的22.89%。建立了全省第一个湿地公园——平桥两河口省级湿地公园。
城市绿化 2006年,全省城市建成区园林绿地面积45934公顷,建成区绿化覆盖面积55033公顷,建成区绿化覆盖率32.79%,全省城市建成区新增公园绿地面积1422公顷,城市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8.53平方米。
生态示范区和生态县 2006年,鲁山、嵩县、方城等县完成生态示范区建设规划。截至2006年底,全省被批准命名的国家级生态示范区达到20个,省级生态示范区2个。
生态县(市)建设有新的进展,永城、义马、偃师三市生态市规划通过评审,并启动实施;济源等8个市、县编制了生态市、县建设规划。
环境优美乡镇和生态文明村 2006年,西平县柏城镇、汝阳县城关镇、济源市下冶乡、固始县黎集镇、项城市高寺镇被环保总局命名为国家级环境优美乡镇。全省有150个村建成市级生态文明村。
措施与行动
以开展全省煤炭、铝土矿资源开发秩序整顿与规范工作为契机,强化对资源开发活动的生态保护监管,将整合后的矿山企业纳入依法监管轨道,继续组织开展矿山环保执法检查,使开工建设的矿山企业的环评执行率由不足20%提高到70%以上。
积极推进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继续将生态示范区建设、环境优美小城镇和生态文明村创建以及规模化养殖企业污染防治(简称“三创一治”)列入各级政府年度环保责任目标;我省被国家环保总局批准为全国农村小康环保行动计划试点省;实施50万农户沼气工程,全省有481家达到国家规定规模的养殖场通过治理基本做到粪污水无害化处置和资源化利用,整治和改善农村生活环境成效显著;启动全省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工作;采取了大面积测土配方施肥行动。
加强对重点生态功能保护区的保护。省政府正式向国家环保总局报送了《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源头国家级生态功能保护区规划》和《河南省淮河源国家级生态功能保护区建设规划》,提请列入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保护规划;积极争取中央财政资金,对新县连康山、灵宝小秦岭和西峡伏牛山三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给予专项补助。
加强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体系建设。2006年,新建6个国家级、165个市县级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站点,形成了包括11个国家级、14个省级、226个市县级监测站点在内的以候鸟为重点的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体系。
加大依法治林力度,组织开展了以“绿盾行动”为重点的五次严打专项行动,2006年全省共查处各类涉林案件1.3万起,打击处理违法犯罪人员1.6万人。印发了森林防火等四项应急预案,提高了应对突发林业事件的快速反应能力。全省开展了林业生态县创建活动,首批建成林业生态县9个。开展义务植树活动,全省参加义务植树人数4615万人次,完成义务植树1.88亿株。
环 境 监 督 管 理
环境法制 2006年,全省地方立法工作取得新进展,全面修订后的《河南省建设项目环境保护条例》已经省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并于2007年5月1日起实施。环境执法工作成效显著,全省全年共立案查处环境违法案件3332起,省环保局立案查处环境违法案件38起,有力地维护了群众的合法环境权益。严格落实环境违法企业“黑名单”和挂牌督办等各项制度,省环保专项行动联席会议对8起典型环境违法案件实行了挂牌督办,将5家典型违法排污企业列入了环境违法企业“黑名单”,并在主要新闻媒体公布其违法事实和查处意见,在强化全省环境执法方面迈出了新步伐。
环境监察 2006年,全省各级环境监察机构共组织现场检查31万人次,查处纠正各类环境违法违规行为16000多起。加强对环境安全隐患的排查,建立了重点企业巡查制度和环境应急事件处置机制。开展对全省饮用水源地保护区、工业园区以及建设项目环境违法行为的专项检查,查处饮用水源地保护区内环境违法企业121家、工业园区内环境违法企业374家、违法建设项目568个。围绕省政府确定的“六个流域、五个区域”环境综合整治工作,整合全省环境监察执法力量,切实加强对重点流域、区域和重点污染源的现场检查。省辖市以上12369环保热线共受理群众举报18564件,结案18451起,结案率99%。
建设项目环境管理 2006年,全省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继续坚持严格环境准入,强化环评的调控功能,坚持做到积极支持先进的、坚决制止落后的、严格控制过热的、努力限制排污量大的项目建设,坚持对建设项目实行“四不批、三严查”政策。全年全省共审批新、改、扩建项目9109个,其中核技术应用与电磁辐射建设项目277个。积极推进规划(区域)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开展,完成了对17项区域规划环评的评审。坚持严格环评审批和建设项目“三同时”管理两手抓,全年全省竣工验收建设项目2102个,其中省环保局组织验收项目95个。开展化工、石化类建设项目环境风险排查,共排查环境风险隐患项目887个,通过环境风险排查实施搬迁项目4个,限期补做风险评价报告项目96个,限期完善风险防范措施项目45个。开展2006年固定资产投资新开工项目的清理工作,对780个项目的环评执行情况进行了清理,依法停建两批37个违法违规项目,使纳入清理范围项目的环评执行率明显提高。强化建设项目环境管理制度建设,进一步健全建设项目现场环境监察机制。
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 国务院下达我省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目标为:到2010年底,全省二氧化硫和COD排放总量在2005年基础上分别削减14%和10.8%。为了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确保完成国家与我省签订的二氧化硫和COD排放总量削减目标,我省自我加压,制定了严于国家的总量削减目标:计划到2010年底,全省二氧化硫和COD排放总量在2005年基础上分别削减17.4%和15.6%,比国务院下达的指标分别高出3.4和4.8个百分点。为了削减主要污染物排放量,2006年全省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一是2006年2月和8月,省政府分别与各省辖市政府签订了《2006年环境保护目标责任书》和《“十一五”主要污染物总量削减目标责任书》,将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计划,以政府责任目标的方式,分解到各省辖市。二是开展了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在促进环境质量改善的同时,也大幅度地削减了污染物的排放。三是加大了城市环保基础设施建设,为主要污染物减排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四是加大燃煤电厂烟气脱硫治理力度。
专栏
【重要会议】 2006年2月15日,省政府在郑州召开全省环境保护工作会议,刘新民副省长代表省政府与各省辖市政府签订《2006年环境保护目标责任书》。
2006年2月20日,省政府在郑州召开全省重点流域区域环境综合整治工作电视电话会议,总结上年全省8大重点流域区域环境综合整治工作的成效、做法和经验,安排部署2006年全省6个重点流域和5个重污染群区环境综合整治工作。
2006年3月22日-31日,省政府先后在新密、漯河、开封召开耐火材料、沙颍河黑河白河和惠济河卫河蟒沁河污染防治现场会,安排部署流域(区域)环境综合整治工作。
2006年4 月17日-18日,第六次全国环境保护大会在北京召开,温家宝总理提出:做好新形势下的环保工作,要加快实现三个历史性转变,把环境保护摆在更加重要的战略位置,切实做好环境保护工作,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会上刘新民副省长代表省政府做了《突出污染防治重点全面加强环境保护》的典型发言。
2006年6月9日,省政府在郑州召开全省整治违法排污企业保障群众健康环保专项行动电视电话会议,认真贯彻落实温家宝总理对环保专项行动的重要批示和全国电视电话会议精神,动员部署全省的环保专项行动。
2006年6月19日-20日,省政府召开全省第六次环境保护大会,李成玉省长提出要“深刻认识国家对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关系的重大调整、深刻认识加强环境保护是新时期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深刻认识环境保护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把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切实加强环境保护工作。”7月4日,省政府出台了《贯彻国务院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决定的实施意见》,明确提出了“十一五”时期全省环境保护的目标和任务。
2006年8月31日,省政府与各省辖市政府签订了《“十一五”主要污染物总量削减目标责任书》,明确指出“十一五”各市主要污染物总量控制和环境质量目标,以及相应的保障措施,为确保完成主要污染物减排任务打下良好的基础。
2006年11月9日,省政府在郑州召开全省环保专项行动暨政府环保目标工作电视电话会议,通报2006年全省环保专项行动、重点流域区域环境综合整治以及政府环保目标任务落实进展情况,为切实做好最后阶段冲刺攻坚工作,确保全年各项环保目标任务的圆满完成,进行动员部署。
【政府环保责任目标】2006年底,省政府组织省发展改革委、监察厅、司法厅、建设厅、农业厅、环保局、工商局、安监局、电监办等有关部门,对各省辖市政府2006年度环保目标完成情况进行了考核验收,考核结果显示:18个省辖市政府较好地完成了与省政府签订的2006年度环境保护责任目标。其中,郑州、洛阳、鹤壁、焦作、许昌、漯河、三门峡、南阳、济源市政府为完成省政府环境保护目标优秀单位,其余各省辖市为完成省政府环境保护目标先进单位。
【重点流域区域环境综合整治】2006年,省政府决定对沙颍河、卫河、蟒沁河、白河、惠济河、黑河6个重点流域,辉县、禹州无梁镇、南阳蒲山镇水泥群区和巩义、新密耐火材料群区5个重点区域,以及高速公路沿线、国道两侧、风景名胜区周围开展环境综合整治。这项工作又被省委、省政府列入向全省人民公开承诺办理的10件实事之一。经过各有关方面的艰苦努力,以上重点流域区域共关闭取缔重污染企业(生产线)337家(条),限期治理或停产治理重污染企业1096家。通过环境综合整治,上述流域区域的环境质量明显好转,6个重点流域化学需氧量平均达标率与上年同期相比提高了9.6个百分点,5个重点区域大气降尘浓度平均下降了52.4%。各地在认真落实省重点流域、区域环境综合整治任务的同时,还结合本地实际,确定了本辖区的环境综合整治重点,全年共关闭、取缔重污染企业和生产线798家(条),对1139家企业实施了限期治理或停产治理,解决了一批群众反映突出的热点、难点环境问题。
【城市环境保护】 2006年,全省继续开展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工作。省政府下达了《关于认真贯彻“十一五”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指标实施细则和全国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管理工作规定进一步加强我省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工作的通知》(豫政办〔2006〕64号),省环保局印发了《关于河南省“十一五”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监测方案和监测点位认定结果的函》(豫环函〔2006〕116号),使此项考核工作可操作性更强,更加科学、全面和客观。通过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促进了全省环境质量的改善,推动了城市环保基础设施的建设,加快了环境监管能力的提高。
2006年,全省创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工作取得新进展。郑州市创模工作已经通过环保总局的技术评估,准备迎接国家的验收;洛阳、三门峡、许昌和登封4市的创模规划已经通过技术评审,并经市政府批准实施;新乡和济源2市也相继提出了创模申请,正在编制创模规划。
【河南省第一次污染源普查】根据国务院《关于开展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的通知》(国发〔2006〕36号)精神,全省第一次污染源普查前期准备工作正式启动,计划在2007年至2009年三年时间内,开展全省第一次污染源普查。普查时点为2007年12月31日,普查对象为全省境内所有排放污染物的工业源、农业源、生活源和集中式污染治理设施,目的是通过普查,掌握各类污染源和污染物排放情况,改革环境统计调查体系,建立更加科学的环境统计制度,提高环境监管能力,建立环境评价体系,完善发布制度。
【河南省土壤污染状况调查】 根据国家环保总局《关于开展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的通知》(环发〔2006〕116号)要求,全省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工作已经全面开展。本次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工作时间为2006-2008年,调查监测范围覆盖全省18个省辖市的全部陆地面积,调查主要内容分为土壤环境质量状况调查与评价、土壤背景点环境质量调查与对比分析、重点区域土壤污染水平调查与评估、污染土壤修复的技术筛选、土壤环境质量监督管理体系建设等五个部分。目的是通过开展土壤环境污染状况调查与评价,掌握全省土壤环境质量总体状况及土壤背景点环境质量变化情况,查明全省重点地区土壤污染状况及其成因,筛选污染土壤修复技术,为合理开发利用土壤环境资源、加强土壤环境质量监督管理、有效地开展土壤污染防治工作提供基础数据和技术支持。
【机构建设】2006年,环境保护执法机构建设得到了加强。在环境监察机构建设方面:全省统一规范了执法机构名称,省环境监理总站更名为省环境监察总队,增加编制5名,各省辖市环境监理站均更名为环境监察支队,编制都有不同数量的增加。在辐射环境机构建设方面:省环保局增设了辐射环境管理处,原省辐射环境监测管理站更名为省辐射环境安全技术中心,有15个省辖市新成立了辐射环境管理科或辐射环境管理站等辐射环境管理机构。在固体废物管理机构建设方面:省环保局新组建了省固体废物管理中心,有4个省辖市环保局设立了专门的固体废物管理机构。河南省环境科学研究院初步完成了科研机构改革。
【环保科技】 2006年,全省共有12个项目获省环保局环境保护科技进步奖,其中一等奖5项、二等奖4项、三等奖3项。清洁生产工作继续推进,2006年完成清洁生产审核的重点排污企业共56家,其中省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企业54家,自愿开展清洁生产审核企业2家,为改善环境质量、削减污染物排放总量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环保产业稳步发展,2006年全省获得环境污染治理设施运营资质证书单位19家,共进行污染治理设施运营项目96项,运营项目中设施利用率、达标率均达到100%,充分发挥了环保投资效益。
【环境宣传教育】 2006年,全省环境保护宣传教育工作突出环境保护新闻舆论宣传,积极引导公众参与环境保护工作,为推进全省环保工作目标任务的完成营造了浓厚的社会舆论氛围。“中原环保世纪行”围绕“关注环境综合整治,促进群众饮用水安全”主题,由14位省级领导率队,先后组织策划了50余次采访报道活动,在省级媒体发表各类稿件700余篇(条),弘扬先进,鞭挞环境违法行为,促使大批环境热点、难点问题得到解决;围绕国家和省第六次环保大会召开,邀请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等中央十大主流媒体集中宣传我省环保工作成就,全面展示河南环境新面貌;定期召开新闻发布会,及时公布环境质量状况及重大环境违法案件查处情况,保障社会公众的环境知情权;办好《中州环境》,开办《环保聚焦》电视栏目,建立专业环保宣传阵地;举办了纪念“六五”世界环境日、携手共铸“环保警世钟”、“亲近河流”、“河南省环保公益书画展”等公众参与的环保公益活动;绿色系列创建活动社会影响日益扩大,截至2006年底,全省创建“绿色学校”国家级28所、省级214所、市级856所,“绿色社区”国家级5个、省级60个、市级155个,省级“绿色企业”37个;我省王国平、宋克明荣获2006年度“地球奖”。
【环境污染事故】2006年,全省共发生环境污染事故7起,其中水污染事故 4起,大气污染事故3起,直接经济损失109.7万元。
【环境信访和建议提案办理】 2006年,全省各级环保部门共受理群众来信5975件,处理率达到99.3%;接待群众来访2697批4681人次,处理率99.1%。其中,省环保局共受理群众来信216件,接待群众来访79批152人次,处理率100%。各级环保部门共办理人大建议311件、政协提案469件,办结率100%。其中,省环保局共办理人大建议18件、政协提案22件,代表、委员满意率100%。
【环保系统行风建设】 2006年,全省环保系统按照落实一个目标(进位、保先、争优)、建立两个机制(政风行风岗位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完善三项制度(排污收费明白卡制度、举报处理限时制度和挂牌督办制度)、开展四项活动(局长接待日活动、百家企业走访活动、优质服务窗口创建活动和政风行风督察活动)的要求,积极开展政风行风评议活动,进一步加大了行风建设工作力度。全省环保系统以解决损害群众利益的突出环境问题为重点,组织开展了“清理积案兑现承诺”专项检查活动,促进解决了一批群众长期反映而没有解决的环境热点、难点问题。继续加强行政服务大厅建设,网上服务正式开通,“一站式”办公、“一条龙”服务基本形成。但是,全省环保系统行风建设方面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个别基层环保部门不作为的情况还时有发生,离群众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下一步要继续加大行风建设力度。
【精神文明建设】2006年,全省环保系统紧紧围绕环保中心工作,以“内抓管理,外树形像”为主题,继续开展创建文明单位、文明行业等活动,大力加强环保队伍思想作风建设、能力素质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2006年,全省环保系统共有各级文明单位194个,其中省级文明单位38个,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先进单位1个(三门峡市环保局),市级文明系统1个,市级文明标兵单位8个,市级双文明单位2个。省环保局蝉联省级文明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