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第十一条规定,现将2000年河南省环境状况公告如下:
综 述
2000年,我省认真贯彻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精神,以水污染防治为重点,全面推进工业污染源达标,深入开展城市环境综合整治,“一控双达标”任务基本完成。重点流域、区域和城市污染防治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得到加强。
水环境
状况
2000年省辖淮河流域水质明显好转;省辖黄河流域水质进一步得到改善;省辖长江流域水质相对较好;省辖海河流域水质较差,基本保持在1999年水平。河流主要污染指标分别是生化需氧量、高锰酸盐指数、挥发酚和非离子氨。
淮河流域 省辖淮河流域44%的断面水质达到Ⅰ-Ⅳ类标准。其中,浉河上游、灌河水质符合Ⅰ类;淮河干流上游、滚河、史灌河、澧河水质符合Ⅱ类;淮河干流下游、浉河下游、潢河、北汝河符合Ⅳ类。上述河流水质较好。黑河、泉河、涡河、惠济河、清潩河、浍河、包河的水质较差。主要污染指标分别是高锰酸盐指数、生化需氧量和非离子氨。
黄河流域 省辖黄河流域45%的断面水质达到Ⅰ-Ⅳ类。黄河干流在入省境时水质为Ⅴ类,至孟津桥时为Ⅱ类,因蟒河等河流的汇入,至花园口时为Ⅲ类。支流中,宏农涧河上游、伊河上游、洛河上游、沁河上游的水质较好;蟒河污染较重,水质劣于Ⅴ类。主要污染指标分别是高锰酸盐指数、生化需氧量和非离子氨。
长江流域 省辖长江流域60%的断面水质达到Ⅰ-Ⅳ类。其中,湍河上游水质较好,符合I类,下游水质变差;老鹳河水质符合Ⅲ类;白河上游水质符合Ⅳ类,盆窑桥以下水质变差;唐河上游水质污染较重,劣于Ⅴ类,下游污染逐渐减轻,出省境时符合Ⅳ类。主要污染指标分别是高锰酸盐指数、生化需氧量和挥发酚。
海河流域 省辖海河流域25%的断面水质达到Ⅰ-Ⅳ类。其中,淇河水质符合Ⅰ类;安阳河上游符合Ⅳ类;卫河、共产主义渠、大沙河污染较重,水质劣于Ⅴ类。主要污染指标是高锰酸盐指数、生化需氧量、非离子氨和挥发酚。
湖库 全省监测的湖库中,有71%的湖库水质达到Ⅰ-Ⅳ类。其中:南湾水库、鲇鱼山水库、泼河水库水质符合Ⅰ类;西流湖、白龟山水库、鸭河口水库、窄口水库水质符合Ⅱ类;尖岗水库水质符合Ⅲ类;陆浑水库、板桥水库、彰武水库水质符合Ⅳ类;汤河水库、宿鸭湖等湖库水质劣于Ⅴ类。
地下水 全省的地下水水质基本稳定。郑州、洛阳、安阳、鹤壁、济源、许昌、漯河、三门峡、信阳等9个城市地下水水质良好;其他城市的地下水有不同程度的污染物超标现象。南阳的氨氮污染和新乡的挥发酚、硫酸盐、氨氮污染较重。
地表饮用水源地 2000年全省大多数地表饮用水源地水质良好,符合Ⅲ类水质标准。分别为:郑州柿园水厂、郑州花园口水源厂、开封牛庄北、开封三水厂、平顶山白龟山水库、安阳五水厂、鹤壁黄花营、漯河丁湾、漯河三里桥、信阳南湾水库、驻马店王楼水厂。
超标的地表饮用水源地中,主要污染指标分别是非离子氨、总大肠菌群和挥发酚。
地下饮用水源地 2000年全省多数地下饮用水源地水质良好,符合Ⅲ类标准。分别为:郑州、开封、洛阳、安阳、济源、许昌、漯河、三门峡的地下饮用水源地和平顶山周庄水厂、南阳东水厂、南阳西水厂。
超标的地下饮用水源地中,主要污染指标分别是总大肠菌群和总硬度。
废水及主要污染物排放情况
2000年全省工业和城市生活废水排放总量为22.7亿吨。其中工业废水排放总量为10.9亿吨,比上年增加1.4亿吨。生活废水排放量11.8亿吨,比上年增加0.8亿吨。废水中化学需氧量(COD)82.1万吨,其中工业废水中COD排放量44.4万吨、生活废水中COD排放量37.7万吨。
2000年全省工业废水处理量为27.2亿吨,废水处理率为94.8%,较1999年增加1.8个百分点。其中:县及县以上工业企业和乡镇重点工业企业废水处理率分别为98.1%、 93.7%。
措施与行动
加强监督,巩固达标成果。结合产业结构调整,采取关停转改等综合措施,强力推进工业污染源达标排放。到2000年底,全省所有排污水工业企业基本实现了达标排放。在枯水期,对重点流域、区域实行水污染联防,合理调度水资源。通过取缔或搬迁污染源,对部分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源地实行特殊保护。
加快城市污水处理厂建设。2000年,郑州、漯河、许昌、平顶山、项城等城市污水处理厂建成投产,日处理污水能力为74万m3。
大气环境
状况
2000年全省环境空气质量达到Ⅱ级标准的有信阳和漯河两个城市,质量较好。其它城市均存在污染物超标现象(周口市和驻马店市没有开展此项监测工作)。首要污染物是总悬浮颗粒物。
措施与行动
加强工业固体废物管理。继续推行工业固体废物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2000年全省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为55.6%。许昌市垃圾处理厂建成投产使用。
加强对进口可作原料的废物严格审查把关,杜绝洋垃圾入境。
声环境
状况
全省的声环境质量比1999年进一步好转。声环境质量较好的城市有濮阳、许昌、信阳,达标率在80%以上;新乡、平顶山、三门峡、开封4个城市达标率不及60%;其它省辖市达标率在60%~80%之间。
措施与行动
强化交通噪声管理,扎实做好机动车禁鸣工作,全省省辖市城区内基本实现市区禁鸣机动车喇叭。
加强高考期间的噪声污染监督管理工作,给考生创造了一个较安静的学习和生活环境。
全省已有17个省辖市、大部分县级市完成声环境功能区划工作。全省已建成噪声达标区108个,面积583.7km2。
辐射环境
状况
全省的辐射环境质量保持在天然本底水平;核技术应用、伴生放射性矿物资源开发利用中产生的低放射性水平工业废渣污染被控制在局部区域,未对环境产生大的影响。
措施与行动
对伴有辐射的建设项目,严格依据《建设项目环境管理条例》进行管理。
加强对放射源的有效管理,重点对郑州、开封、洛阳、安阳等地的辐照加工企业和医疗系统的加速器进行检查。
对核技术应用单位产生的放射性废物(源)进行监督管理,并对中原油田勘探局、省同位素研究所等单位的放射性物质暂存场所进行备案登记。
耕地与农业生态
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对农业的危害有所加重。
状况
2000年末,全省耕地面积为808.1万公顷。开发、复垦和整理增加耕地0.99万公顷,减少耕地1.4万公顷。其中:生态退耕、农业结构调整和自然灾害损毁0.8万公顷,建设占用耕地0.6万公顷。
农耕地土壤结构有所改善。农用化肥施用量为2501 千克/公顷;氮、磷、钾施用比例为1:0.4:0.2,氮肥充足,部分地区用量偏高,磷肥稍低,钾肥不足。蔬菜、果树等作物施钾肥不足;有机肥施用与农业生产发展不相适应,化肥使用比重大,有机肥投入相对不足。秸秆资源利用率低,秸秆年产生量10013万吨,利用量3481万吨,利用率34.8%。
全省规模化畜禽养殖场5620家,年粪尿产生量337.1万吨,粪尿使用量310.8万吨,绝大部分作为农家肥还田处理。
2000年全省新增水土流失治理面积16.5万公顷,年末治理水土流失面积达381万公顷,占全省水土流失面积的62.7%。
措施与行动
调整基本农田,对耕地实行特殊保护,实行占补平衡制度,推进土地整理和复垦,限制性进行土地开发,实行耕地综合治理,防止水土流失,改善农业生态环境。
实施“沃土工程”,推广平衡配套施肥技术,调整施肥结构,控氮、稳磷、补钾、增微。提高秸秆还田率,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
组织开展生态示范区建设工作,全省相继有28个市、县陆续被批准为国家级、省级生态示范区建设试点。其中:内乡县经国家环保总局考核验收,被命名为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全省有13个国家级生态环境重点县项目正在建设。
组织开展全省规模化畜禽养殖场污染情况调查。狠抓夏、秋季节重点地区的秸秆禁烧和综合利用。
开展了全省基本农田、蔬菜基地的监测和评价。调查处理了一些重大农业污染事故。
森林
状况
森林资源概况 根据1998年第四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和近两年造林核查结果,全省林业用地面积378.6万公顷,有林地221.6万公顷(天然林99.3万公顷,人工林113.3万公顷),活立木总蓄积量1.41亿立方米,森林覆盖率为20.04%。
全省人均占有有林地面积0.02公顷,人均蓄积量1.5立方米。全省林木年总生长量1590万立方米,年总消耗量1300万立方米。
病虫害与森林火灾 2000年,各种森林病虫害发生面积62.5万公顷。其中:杨树食叶害虫16.3万公顷,大小蠹9.1万公顷,马尾松毛虫6.2万公顷,杨树蛀干害虫5.0万公顷。主要防治面积454.0万公顷。其中:杨树食叶害虫11.3万公顷,大小蠹2.2万公顷,马尾松毛虫6.1万公顷,杨树蛀干害虫3.4万公顷。
2000年,发生森林火警61起,一般性森林火灾32起,重大森林火灾1起,受害森林面积590公顷。
措施与行动
植树造林 2000年全省共完成人工造林20.7万公顷,飞机播种造林3.5万公顷,封山育林11.2万公顷,新建和完善农田林网132.2万公顷。参加全民义务植树人数达到3200万人次,义务植树1.3亿株。
重点林业生态工程 在洛阳、三门峡和济源3市的15个县(市、区)、26个国有林场实施了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全面停止天然林商品性采伐,对现有林进行管护,采取人工造林、飞播造林和封山育林等多种措施扩大林草覆盖面积。在济源、新安、陕县和灵宝实施了退耕还林(草)试点工程,完成退耕还林(草)任务3万公顷。继续组织实施防沙治沙、太行山绿化、长江中游防护林、淮河防护林等重点林业生态工程。完成固沙造林0.2万公顷。
森林资源保护管理 加强林木、林地和森林资源管理,严格实行森林限额采伐、凭证采伐、凭证运输、凭证销售制度。组织开展了以查处毁林案件和乱占林地资源案件为重点的“三号行动”、“天保行动”等打击犯罪活动。
生物多样性
状况
概况 河南省地处北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地区,气候多样,地形复杂,南北植物兼容,野生植物区系多样,从而成为全国生物物种较多的省份之一。但不合理的资源开发活动以及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对自然资源及其生态环境造成极大的冲击和破坏,导致一些珍稀动植物种在省内相继灭绝或濒临灭绝,野生动植物资源保护形势十分严峻。
物种 全省已知的陆生野生动物有443种,占全国总种数的20.4%。在我省分布的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有金钱豹、白鹳、黑鹳、白鹤、白头鹤、丹顶鹤、白尾海雕、金雕、白肩雕、玉带海雕、小鸨、大鸨等12种,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有猕猴、白冠长尾雉、红腹锦鸡、小灵猫、大灵猫、大天鹅、小天鹅等77种。
全省已知高等植物3979种,约占全国总种数的12.2%,木本植物800多种,列入国家级保护的珍稀濒危野生植物有40种,占全国国家级保护植物总数的10.3%。我省特有植物为:河南杜鹃、河南石斛、太行榆、河南猕猴桃、灵宝杜鹃和河南山胡椒等6种。
湿地 全省共有湿地66.5万公顷。全省现已建立豫北黄河故道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三门峡黄河库区、孟津黄河滩区、开封柳园口、洛阳吉利区湿地4个省级湿地自然保护区,面积达7.1万公顷。
自然保护区 我省现有自然保护区20个。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6个,地方级自然保护区14个。总面积达到35.6万公顷,占全省国土面积2.1%,比1999年增加0.8%。按类型分:森林生态系统自然保护区7个,野生动物自然保护区7个,内陆湿地和水域生态系统自然保护区5个,古生物遗迹自然保护区1个。
2000年,我省董寨鸟类省级自然保护区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新建河南南阳恐龙蛋化石群省级古生物遗迹自然保护区。
森林公园和风景名胜区 我省现有森林公园39处。其中:国家级森林公园13处,省级森林公园26处(2000年新建4处)。建立风景名胜区28处,其中:国家级风景名胜区4处,省级风景名胜区24处(2000年新建1处)。
国有林场 全省现有国有林扬88个,经营总面积38.6万公顷。
措施与行动
划定禁猎区 在全省确定了栾川、西峡、新县等26个山区县(市、区)、省级以上自然保护区、国有林区、湿地等为禁猎区,严禁一切狩猎活动。
野生动物保护 规范野生动物驯养繁殖、运输及经营利用管理;组织开展“野生动植物保护法律法规执行年”活动,严厉打击非法猎杀、倒卖、加工利用野生动物等违法犯罪活动。
气候变化与自然灾害
2000年,全省气候冷暖变化剧烈,干湿交替出现,异常气候事件频繁发生。年平均气温正常偏高,春暖秋凉,自1991年始持续9个暖冬后,冬季气温转为正常;年降水量大部地区偏多,冬春连旱,夏秋雨涝。
状况
气温分布 全省年平均气温的分布呈现中南部高,西部、东北部低。全省年平均气温12.3~16.2℃。
降水分布 全省年降水量431~1562mm,自东南向西北呈递减趋势。三门峡最少,不足500mm,许昌以南大部分地区在1000mm以上。冬季降水正常偏少,春季干旱明显,出现了冬春连旱(2~5月);夏季降水大部偏多2成~近2倍,豫北、豫中及豫南夏季暴雨成灾,为1975年以来暴雨重灾年份;秋季降水继续偏多1成~1倍多,部分地区出现暴雨和连阴雨天气。
气象灾害 2000年,全省灾情属一般偏重年份。先后出现了寒冬暴雪、暖春干旱、大风扬沙及干热风、夏季雨涝与风雹、冷秋连阴雨、寒潮及大雾等灾害性天气,给农业生产和人们生活带来严重的影响。
冬春连旱 2000年,2~5月份长达4个月间,仅出现两次大范围降水过程,其余时段均无明显降水。春季降水量偏少的程度是1951年以来最严重的。由于降水严重偏少,加之气温持续偏高,多大风天气,土壤失墒快,旱情迅速发展。据统计,全省累计受旱面积299.9万公顷,绝收面积47.3万公顷,受灾人口达2728万人,减产粮食412万吨,直接经济损失达67亿元,其中农业直接经济损失56.2亿元。
夏季暴雨 2000年,全省暴雨波及面广、强度大、危害重,为1975年以来暴雨重灾年份。全省18个市98个县(市)遭受不同程度的洪涝灾害。据统计,全省农作物受灾面积287.2万公顷,绝收82.5万公顷,受灾人口3270万人,因灾死亡83人,水围村庄4943个,紧急转移安置121.6万人,倒塌房屋18.5万间,直接经济损失达120.5亿元,其中农业直接经济损失85.4亿元。
措施与行动
加强灾害性天气的监测、预测 各级气象部门加强灾害性天气的监测、预测工作。2000年汛期发生的特大暴雨昭平台水库泄洪、澧河分洪的气象服务中,都做出了准确及时的天气预报和服务,将灾害损失降低到最低程度。
实施飞机人工增雨 2000年,全省共实施飞机人工增雨作业90架次,累计影响面积达99万平方公里,增水约100亿吨,取得了显著的社会经济效益。
资料(专栏资料不登报)
一控双达标 2000年是实现国务院确定的“一控双达标”目标的决战之年。经过全省上下的共同努力,到年底,“一控双达标”任务基本完成。
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计划圆满完成。国家下达的12种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均控制在国家规定的指标之内,削减率在20%以上,高于全国15%的平均水平。
工业污染源基本实现达标排放。全省14421家有污染的工业企业,包括纳入省政府“九五”限期治理任务的693家重点污染企业,有95%以上实现了主要污染物达标排放,基本完成了工业污染源限期治理任务。
省会郑州市完成了国家下达的全市地面水环境质量按功能区达到国家规定标准的任务。郑州市空气质量稳定在二、三级内,其中,一、二级率为61%。城市地表水体水质基本稳定或达到规划的指标内。
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 2000年,全省参加城市综合定量考核的城市有38个。其中省辖市18个,县级市20个。考核结果,省辖市排序前五名是郑州、漯河、平顶山、洛阳和三门峡市;县级市排序前五名是登封、新郑、荥阳、新密和偃师市。
环境污染治理投资 全省完成环境污染治理投资为49.4亿元,占同期国内生产总值(GDP)的0.96%。其中: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投资36亿元;老工业污染源治理投资8.1亿元;新改扩建“三同时”项目环保投资5.3亿元。
建设项目环境管理 2000年,全省共立项建设项目2218个,环保部门受理2188个,其中: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的项目70个,填报环境影响报告表项目546个,办理登记项目1572个,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执行率98.6%。建成投产应执行“三同时”项目437个,实际执行“三同时”项目417个,“三同时”执行率95.4%。
环境监理 全省各级环境监理机构加大现场执法力度,提高现场执法水平;全年对7729台(套)各类污染防治设施进行现场检查共16万次,设施平均正常运转率为90%。在淮河流域重点污染源安装在线自动监测装置,提高了自动化监控水平。
环境法制工作 省环保局与省监察厅、省政府法制办联合组织开展了“强化环保行政执法年”活动。总结推广了全省环保系统依法行政试点单位经验,在全省环保系统全面推行行政执法责任制、公示制和评议制,依法行政水平有了进一步提高。全年共查处环保违法案件4038起,有效地制止了环境违法行为;以贯彻新的《大气污染防治法》、《水污染防治法实施细则》为重点,广泛开展了普法宣传活动。
环境监测与信息
2000年末全省共有环境监测站135个,其中二级站1个、三级站18个、四级站113个。在全省53条主要河流(湖库)上布设质量断面111个、监督监控断面192个,布设地下水监测井位180个(含地下水饮源33个),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总悬颗粒物监测点63个,降尘监测点86个,硫酸盐化速率监测点90个,噪声监测点3463个。
全省环境信息网络建设进展顺利。省环保局的卫星信号接受与发送系统2000年建成投入使用,并顺利实现了与国家环保总局和兄弟省环保局的联网功能。目前,全省18个省辖市环保局都能通过拨号方式安全地接入省环保局办公网络,实现了信息共享,提高了办公效率。
环境保护宣传教育 进一步加大了环保宣传教育力度。围绕全省环保重点工作,开展了有深度、有力度的环境宣传教育。 “2000年中原环保世纪行”宣传活动,有20多家省级新闻单位的100多位编辑、记者参加,采访了全省10个省辖市40多个县区的数百家企业,编(播)发各类环境新闻、专题1423条(篇),各类简报、内参10多期。同时还举办了“世纪环保潮”、“绿色消费知识电视竞赛”、纪念“六五”世界环境日等宣传教育活动,发挥新闻舆论的监督作用,提高社会民众的环境意识。
孔照英(原省环保局局长)获得由香港“地球之友”和中国环境新闻协会评选的“地球奖”;田承忠(平顶山市委书记)和毛卫东(省化工厅干部)被国家环保总局授予“环保杰出贡献者”荣誉称号。
污染事故与环境投诉 2000年,全省共发生污染事故21次,比上年下降19.0%。其中:一般污染事故15次,较大污染事故6次;水污染事故9次,大气污染事故11次,其它污染事故1次。直接经济损失21.1万元,与上年相比下降14.2%。
2000年,办理“两会”建议、提案738件,办理回复率为100%。接待反映环境问题来访人员8432人,办理群众环境信访件6766件。其中:反映水污染1151件、大气污染2585件、固体废物污染141件,噪声污染3134件,其它207件。信访办理率为97.4%。
注:《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中规定:一类区为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和其它需要特殊保护的地区;二类区为城镇规划中确定的居住区、商业交通居民混合区、文化区、一般工业区和农村地区;三类区为特定工业区。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分为三级:一、二、三类功能区,分别执行一、二、三级标准。
《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HZB1-1999)依据地表水水域使用目的和保护目标将水域功能划分为五类:Ⅰ类主要适用于源头水、国家自然保护区;Ⅱ类主要适用于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水源地一级保护区、珍贵鱼类保护区、鱼虾产卵场等;Ⅲ类主要适用于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水源地二级保护区、珍贵鱼类保护区、一般鱼类保护区及游泳区;Ⅳ类主要适用于一般工业用水及人体非直接接触的娱乐用水区;Ⅴ类主要适用于农业用水区及一般景观要求水域。
本公报资料由省环保局、省建设厅、省农业厅、省林业厅、省国土资源厅、省水利厅和省气象局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