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信息资源 > 动态新闻 > 环保要闻

开启全球生物多样性治理新征程

来源:中国环境网发布时间:2021-10-12 08:27打印页面

  10月8日,中国政府第一部生物多样性保护白皮书——《中国的生物多样性保护》正式发布。三天之后,《生物多样性公约》缔约方大会第十五次会议(COP15)在中国昆明拉开帷幕,共商全球生物多样性治理新战略,应对生物多样性丧失的全球性挑战,为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注入新动力。

  COP15大会以“生态文明: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为主题,表达了全世界人民共建共享地球生命共同体的愿望和心声。这是联合国首次以“生态文明”为主题召开的全球性会议,将全面总结过去10年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进展和经验,制定2020年后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继“爱知目标”后,谋划未来10年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新蓝图,确定2030年乃至更长时间的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目标。

  中国作为COP15大会的东道国,是世界上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国家之一,也是最早签署和批准《生物多样性公约》的缔约方之一。我国一贯高度重视生物多样性治理,不断推进生物多样性保护与时俱进、创新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中国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白皮书全面总结了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政策理念、重要举措和进展成效。从秉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提高生物多样性保护成效、提升生物多样性治理能力、深化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合作四个方面,向大会、向世界交出了一份精彩的“成绩单”,充分彰显了我国始终做万物和谐美丽家园的维护者、建设者和贡献者的责任担当。

  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科学指引下,我国把生物多样性保护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进行系统部署,贯彻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在优化就地保护体系、完善迁地保护体系、加强生物安全管理、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协同推进绿色发展、完善政策法规、强化能力保障、加强执法监督、倡导全民行动、深化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合作等领域取得了重要进展,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生物多样性保护之路。

  过去10年,我国森林资源增长面积超过7000万公顷,居全球首位。生物遗传资源收集保藏量位居世界前列。各类自然保护地总数量达1.18万个,面积超过1.7亿公顷,约占国土面积的18%。划定的生态保护红线面积约占陆地国土面积的25%,超过90%的陆地自然生态系统类型和89%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种类得到有效保护,固碳量约占全国总固碳量的45%。大熊猫受威胁程度等级从“濒危”降为“易危”,“微笑天使”长江江豚频繁亮相,麋鹿、普氏野马等野外种群从消失到恢复重建,青藏高原藏羚羊复现“万羊齐奔”的壮丽景象……一组组数据、一幅幅画面,见证着我国生物多样性治理的新格局基本形成,生物多样性保护进入了新的历史时期。

  在做好国内工作的同时,我国积极参与全球环境治理,认真履行《生物多样性公约》及其议定书,推动“2020年后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谈判进程,致力于全球生态系统保护。对于2010年国际社会制定的2011年至2020年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20项“爱知目标”,截至目前,我国恢复和保障重要生态系统服务、增加生态系统复原力和碳储量等3项进展超越目标要求,其他13项目标基本实现,4项目标取得阶段性进展,实施“爱知目标”总体情况高于全球平均水平。

  与此同时,我们应当注意到,当前“爱知目标”全球实现情况总体不够理想,全球生物多样性丧失趋势还没有根本扭转,生物多样性面临的压力仍在加剧。国际社会亟须进一步加强协商沟通,努力推进更加公正合理、各尽所能的2020年后全球生物多样性治理转型变革,尽快扭转全球生物多样性加速丧失的趋势。

  生物多样性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地球生命共同体的血脉和根基,关系人类的福祉。COP15大会的召开向全世界发出了进一步加强全球生物多样性治理的号召。面对全球环境风险挑战,各国是同舟共济的命运共同体。唯有全人类凝聚共识、携手并进,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坚定不移履行“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才能共建万物和谐的美丽家园。中国将一如既往地为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力量。

  “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我们相信COP15大会将进一步增强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共识,商定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大计,达成全面平衡、有力度、可执行的行动框架,开启全球生物多样性治理新征程。

河南省
生态环境厅
企业服务日
活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