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月,我市发生跨省转移危险废物倾倒淇河的突发环境事件。淇河是丹江口水库入库河流丹江的一个重要支流。事件的发生,对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地丹江口水库水质构成严重威胁。南阳市委市政府不讲条件,迅速行动,严格落实属地责任,第一时间启动了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成立了应急处置指挥领导小组,经过省、市、县、乡、村五级共同努力,历时22天,建坝拦截、以空间换时间,污水、清水分流稀释,日夜监控,使淇河受污水体全部安全处置并实现达标下排,实现了“不让一滴受污染的水进入丹江口水库”,妥善处置了这起突发环境事件。“以空间换时间、以时间保安全”的思路被生态环境部称为“南阳思路”。
为检验“南阳思路”的可行性,在生态环境部、省厅的指导下,南阳市联合十堰市、商洛市,开展了丹江口库区环境应急试点工作。通过试点,编制了丹江口水库汇水区“一河一策一图”,检验了以“空间换时间”这一关键措施的可行性,形成了“南阳实践”,这一作法在全国予以推广。试点工作中,重点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科学确定试点工作范围。组织相关专家进行研判,结合丹江口水库南阳境内入库河流周边风险源、敏感目标分布,及河流沿线危化品运输情况,将入库河流进行风险等级划分,从中选出风险源密度高、风险发生概率大、后果较为严重的15条重点入库河流作为试点范围。二是开展基础资料收集工作。重点收集各河流的水系组成、水文概况、水库及闸坝分布、风险源及敏感目标分布、道路桥梁信息等,并与水利、水文、交通等相关部门沟通,收集、整合了15条河流的水文、闸坝、桥梁、交通运输等相关数据。同时,结合第二次全国污染源普查,进一步确定了各条河流工业固定风险源、农业面源及危险品运输移动源等分布及涉及风险源的相关资料。三是组织开展现场调研。组织技术骨干及生态环境、安全生产、化工、水利等方面的专家,分组对15条河流进行现场调查,重点对现有闸坝、水电站运行现状及沿途风险点位进行实地勘察,校核闸坝、风险源坐标、可利用库容等信息,同时,查找河流沿线可利用渠道、坑塘、洼地等设施。四是编制“一河一策一图”。根据河流特征及可能发生的突发环境情景,充分利用现有设施,因地制宜、科学设置应急处置单元,选择合适的筑坝地点及应急空间,编制15条河流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处置方案。把河流特征、闸坝位置、空间储水量等信息标注在图上,明确操作流程和主要措施,利用最少时间和最小代价,确保不影响丹江口水库水质。五是加强应急能力建设。制定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实行24小时应急值班制度,将环境应急纳入市应急救援支队应急救援联动范围,组建市、县、乡三级应急队伍,开展丹江库区及周边环境应急演练,在实战中检验提升试点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