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信息公开 > 环保文件 > 其他文件 > 更多
索 引 号: 005185040/2012-00518 分类: 环境管理业务信息\规划计划
发布机构: 河南省环境保护厅 发文日期: 2012-11-27
名  称: 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河南省循环经济发展“十二五”规划的通知
文  号: 豫政〔2012〕99号 有 效 性: 生效

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河南省循环经济发展“十二五”规划的通知

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河南省循环经济发展“十二五”规划的通知

各省辖市、省直管试点县(市)人民政府,省人民政府各部门:

现将《河南省循环经济发展“十二五”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印发给你们,各地、各部门要按照《规划》确定的基本思路、目标、任务和政策措施,认真组织实施。

“十二五”时期是我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随着中原经济区上升为国家战略,我省进入了工业化和城镇化加速发展阶段,面临的资源和环境约束形势十分严峻,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矛盾日益突出。制定实施《规划》,加快发展循环经济,大力促进节能减排,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对有效破解资源环境瓶颈约束,推进中原经济区建设、加快中原崛起河南振兴具有重要意义。各地、各部门要根据《规划》要求,加强沟通协调,密切配合,尽快制定实施各项配套政策措施,加强对《规划》实施的指导和支持。省发展改革委要加强对《规划》实施情况的跟踪分析和督促检查,重大问题及时报告省政府。

河南省人民政府

2012年11月23日

河南省循环经济发展“十二五”规划

前 言

循环经济是指在生产、流通和消费等过程中进行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活动的总称。发展循环经济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有效途径,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内容。“十一五”时期,我省循环经济发展取得显著成效,资源产出率明显提升,废物排放量大幅降低,如期完成国家下达的节能减排约束性指标。但粗放型发展方式带来的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使全省资源环境变得较为脆弱,由此引发的各种矛盾和问题日益突出,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瓶颈。“十二五”时期是我省全面建设中原经济区、加快中原崛起河南振兴的关键时期。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对于加快推进中原经济区建设,持续探索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的新型城镇化、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农业现代化协调科学发展的路子,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我省是国家循环经济试点省,如何迅速壮大循环经济规模,提升循环经济发展水平,在更高层面、更广范围推进循环经济发展,是一项十分艰巨而又紧迫的任务。依据《国务院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国发〔2011〕32号)和《河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循环经济试点省建设的通知》(豫政〔2010〕27号)及相关法规、规划,组织编制了《河南省循环经济发展“十二五”规划》。该规划是“十二五”时期我省发展循环经济的指导性文件和行动纲领,是行业编制循环经济专项规划、各省辖市及省直管试点县(市)编制循环经济规划以及制定促进循环经济发展政策的依据。

本规划基准年为2010年,规划期为2011—2015年。

第一章 发展基础和发展环境

一、发展基础

“十一五”时期,全省紧紧围绕推进国家循环经济试点省建设,依托企业、园区和城市三个层次,以优化资源利用方式为核心,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降低废物排放量为目标,以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为动力,积极探索符合我省实际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取得了明显成效,为“十二五”循环经济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发展思路进一步明确。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循环经济工作,把发展循环经济作为调整产业结构、加快经济转型的重要抓手。豫政〔2010〕27号文件提出把发展循环经济与优化产业结构、加快经济转型、促进节能减排有机结合,突出工农业复合型循环经济特色,实施“558”循环经济工程(即着力抓好五个关键环节,重点打造五大循环产业链,组织实施八大循环经济重点工程),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新兴产业,促进发展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由高碳型向减碳低碳型转变。

发展取得阶段性成效。“十一五”时期,全省能耗强度和污染排放量持续下降,万元生产总值能耗下降20.12%,二氧化硫、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分别下降17.59%和14.02%,如期实现国家下达的节能减排目标;资源利用效率不断提高,能源产出率提高到0.91万元/标准煤,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至2.417吨标准煤/万元,农业灌溉水平均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0.57,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发展模式逐步形成。在有色冶金、煤炭、食品、化工、电力、建材等重点行业,企业、园区和社会三个层面,组织开展循环经济试点,着力打造资源循环利用产业链,形成了鹤壁资源型城市循环化发展模式、长葛大周镇废旧金属加工园区规模化集聚化利用模式、天冠集团废物综合利用实现零排放企业发展模式等,得到国家有关部门的肯定,在全国推广。

法规政策体系初步建立。省人大公布了节能条例、节水条例和发展循环经济决定等法规,省政府出台了节能监察办法、公共机构节能管理办法等规章,制定了发展循环经济指导意见、加强节能工作实施意见、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等规范性文件。有关部门制定发布了26项节能减排地方标准。全省初步形成较为完备的循环经济法规和标准体系。科技支撑日趋增强。组织实施了节能减排科技工程,加大了节能减排重点技术研发力度。安排实施了节能减排重大科技专项和科技计划项目,开发推广了低品位余热余压利用、新型阴极结构铝电解、冶金尾矿资源化利用、秸秆生产纤维乙醇、小型分散污水处理等关键技术,培育了一批节能减排科技创新示范企业,推动组建了节能减排技术与装备产业联盟,创建了一批国家级、省级节能减排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基础工作得到加强。省政府成立了循环经济发展工作领导机构,全面加强对发展循环经济的组织领导。组织开展了全国节能宣传周和全省节能宣传月、世界环境日等活动。全省工会、团委等系统分别组织开展了“双比双降”竞赛、节能减排青少年攻坚等活动。绿色低碳发展和节约型消费理念正逐步深入人心。

二、发展环境

(一)面临的机遇“十二五”时期是我省全面建设中原经济区、加快中原崛起河南振兴的关键时期。随着中原经济区上升为国家战略,我省进入了工业化、城镇化加速发展阶段,对资源保障和环境保护提出了更高要求。循环经济作为一种全新的发展模式,是缓解资源环境约束、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出路,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优化产业结构的重要突破口。我省发展循环经济正面临着重大的历史机遇。

从国际经济环境来看,我省加快发展循环经济成为必然选择。随着世界人口和经济规模的不断扩大,资源和环境约束矛盾日益加剧,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各国面临的重大战略选择。近年来,全球重要资源和主要原材料价格持续攀升,2010年国际原材料价格整体上涨30%;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环境保护的呼声高涨和要求日益增加,由此形成的绿色贸易壁垒对我国经济发展形成较大压力。当前国际金融危机对我省经济造成了强烈冲击,对我省传统的粗放型经济发展方式提出了严峻挑战,对我省加快转变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提出了迫切要求。这要求我省必须通过加快发展循环经济,促进资源节约利用、高效利用和绿色利用,增强我省经济整体竞争力。

从国家总体部署来看,我省加快发展循环经济面临重大契机。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发展循环经济,党的十七大提出了“促进循环经济形成较大规模”的更高要求。十七届五中全会强调“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广循环经济典型模式”。全国人大相继公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循环经济促进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可再生能源法》等法律、法规。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把发展循环经济作为一项重大战略任务。国务院印发了《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循环经济的若干意见》(国发〔2005〕22号),有关部门制定了相关政策、标准和管理制度。这些都为发展循环经济提供了强有力的法律、法规和政策保障。

从河南实际情况来看,我省加快发展循环经济具备良好基础。国发〔2011〕32号文件要求我省“以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探索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的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的路子”,“着力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国家将我省列为全国循环经济试点省,提出了建设工农业复合型循环经济示范省的目标要求。我省“十二五”规划把发展循环经济纳入重要建设内容,重点实施一批循环经济重大工程。近年来,我省深入开展循环经济试点工作,在多层面、多领域探索并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这些都为我省加快发展循环经济提供了有利条件和扎实基础。

(二)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虽然我省循环经济发展取得了明显成效,局部领域还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但总体来看,还存在着一些制约因素和一系列亟待解决的问题,对进一步发展循环经济构成挑战。一是循环经济发展水平不高。我省已有较好循环经济发展基础,但总体规模较小,发展层次较低。二是循环经济发展不平衡。地区间差别较大,部分地方已成为全国循环经济发展示范,而少部分区域仍停留在试点阶段。部分领域和行业循环经济发展起步较晚,影响较小。三是产业集聚与耦合度低。产业之间、产业与社会之间的耦合性差,产业上下游和外围服务企业配套不足,企业间副产物和废弃物交换利用关系较弱。四是技术支撑能力较弱。与发展循环经济相配套的装备和技术水平不高,关键核心技术缺乏,相关工艺技术研发和科技投入严重不足。五是体制机制尚不健全。有利于循环经济发展的价格形成机制、投融资机制和激励约束机制等还未形成,鼓励和引导循环经济发展的配套措施有待完善。

第二章 指导思想、基本原则、空间布局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我省建设中原经济区、加快中原崛起河南振兴的总体战略,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优化资源利用方式为核心,以提高资源产出率和降低废物排放量为目标,依托我省资源条件和比较优势,着力发展循环经济新兴产业、壮大循环经济规模,着力抓好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提升循环经济发展水平,着力深化试点示范、创新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加快建立健全具有河南特色的循环经济体系和运行机制,促进发展方式转变和消费模式转变,促进新型城镇化、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农业现代化协调科学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二、基本原则

坚持优化布局,促进规模化发展。依托省政府确定的重点产业集聚区以及资源开采加工大型企业集团,引导产业集聚发展,加强上下游产业的延伸和企业间的耦合,打造循环型产业链,壮大循环经济规模。

坚持示范带动,促进产业化发展。大力推广循环经济发展典型模式,深化循环经济试点示范,实施循环经济重大示范工程,带动资源再生利用、资源综合利用、生物质能开发利用、循环经济装备制造等循环经济新兴产业发展。

坚持创新引领,促进高端化发展。加大科技创新力度,推进我省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循环经济关键技术及重大装备产业化,突破制约循环经济发展的技术瓶颈。发挥产业集聚区资源和技术集聚作用和优势,通过自主创新、高新技术孵化、承接产业转移等途径,加快促进我省急需的循环经济技术成果转化,促进循环经济向更高水平发展。

坚持政策引导,促进市场化发展。充分运用法律法规规范、政策引导和资金扶持等手段,建立完善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调动公众参与循环经济发展的积极性,形成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市场化运作的循环经济发展局面。

三、空间布局

立足我省环境和资源特点,结合中原经济区空间布局、全省主体功能区划分和经济社会发展现实情况,重点构建“两区两带一网”的循环经济发展空间格局。

平原种植业循环经济发展区,包括黄淮海平原、南阳盆地的商丘、周口、驻马店、南阳、开封、漯河、信阳等平原农区。依托这些地区丰富的农产品资源,重点发展“种植—农产品加工—废弃物制有机肥/饲料”、“秸秆—饲料—养殖—有机肥/沼气”、“秸秆—食用菌”、“秸秆—工业产品”等循环经济产业链,发展绿色农业、有机农业和循环农业。

西部矿业循环经济发展区,包括西部太行山、伏牛山地区的安阳、新乡、济源、洛阳、三门峡、平顶山等矿产资源开采区。依托这些地区丰富的矿产资源,重点发展“铝土矿等金属矿产绿色开采—加工—废渣、尾矿等资源化利用”、“水泥灰岩等非金属矿产绿色开采—加工—废渣综合利用”、“煤炭绿色开采—煤化工/火电—煤矸石、粉煤灰、矿井水、煤层气等综合利用”循环经济产业链,提高资源利用附加值。

沿京广、沿黄养殖业循环经济发展带,即沿黄河滩区、沿京广畜禽养殖带,包括郑州、鹤壁、新乡、焦作、漯河、许昌、开封、商丘等畜禽养殖业发达地区。依托这些地区丰富的畜禽产品资源,重点发展“畜禽养殖—精深加工—废弃物及副产品综合利用”、“生态养殖—深加工—废弃物制沼气/有机肥—绿色种植”、集畜禽水产种植为一体的“基塘生态农业循环”等循环经济产业链,探索发展安全、高效、绿色的养殖业循环经济。

山区林业循环经济发展带,包括贯穿我省西北部、西部、西南部、南部山区形成的太行山、小秦岭、熊耳山、伏牛山、桐柏山、大别山的林业发展带,是我省森林的主要分布区域,也是未来增加森林碳汇、增加环境容量的最重要区域。依托这些地区丰富的林业资源,重点发展“育林—林业三剩物—板材”、“林业三剩物—食用菌—生物质能”等循环经济产业链,探索发展多产业共生的林业循环经济。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网络,结合新型城镇化、新农村社区建设以及居民生活需要,合理布设废旧物资回收网点、回收站,建立社区回收网络、区域性再生资源利用回收中心、交易市场等,建设先进完整的废旧资源回收、运输、处理、利用体系,提高废旧物资回收率。畅通生产企业间直接回收大宗废旧物资和边角余料的渠道。以废旧机电设备、电线电缆、家电、汽车、手机、铅酸电池、塑料、橡胶等“城市矿产”为重点,布局建设“城市矿产”利用基地,探索废金属回收加工、废旧电子电器拆解、废铅酸电池回收利用、报废汽车回收拆解等“城市矿产”再生利用模式。

四、发展目标

(一)总体目标

到2015年,全省基本建立较为完善的发展循环经济法规标准体系、政策支持体系、科技创新体系、统计评价指标体系和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初步形成富有河南特色的工农业复合型循环经济发展模式。“558”循环经济工程建设深入推进,资源产出率明显提高,循环经济规模迅速壮大,全省建成一批循环经济示范城镇、示范园区和示范企业。工业、农业、服务业等领域循环经济融合发展,形成布局合理、互动发展、协调推进的循环经济发展格局。

———循环型产业体系基本形成。五大循环产业链优势更加突出,资源循环利用产业规模快速增长。工业循环经济发展规模进一步壮大,农业循环经济发展层次进一步提升,服务业循环经济发展领域进一步拓展,循环型工业、农业和服务业互动发展局面基本形成。

———资源循环利用水平明显提高。建成一批尾矿共伴生矿综合利用、产业废物循环利用和秸秆资源化利用示范基地。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和垃圾分类回收制度基本建立,“城市矿产”开发利用加快发展,再制造产业规模和竞争力明显提高,省辖市城市餐厨废弃物基本实现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置。

———主要资源消耗强度大幅降低。节能、节水、节地和节材工作取得较大进展,万元生产总值能耗和用水量降低率、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和用水量降低率等指标均达到国家要求,主要耗能产品单位综合能耗达到全国平均水平,其中电解铝、水泥、火电等产品能耗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主要废物排放量明显减少。固体废物排放量大幅降低,废水循环利用率明显提高。化学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主要污染物减排指标达到国家要求。

———自主创新能力明显增强。开发推广一批源头减量、循环利用、再制造、零排放和产业链接技术。食品、有色、化工等我省优势产业和再生金属、农业废弃物等重点领域循环经济技术水平跨入全国先进行列。

(二)主要指标

依据国家发展改革委、原国家环保总局、国家统计局《关于印发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的通知》(发改环资〔2007〕1815号)、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印发〈循环经济发展规划编制指南〉的通知》(发改办环资〔2010〕3311号),结合我省实际,制定资源产出、资源消耗、资源循环利用、废物排放等4大类、33项具体指标(表1河南省“十二五”循环经济发展指标体系)。

表1 河南省“十二五”循环经济发展指标体系

 

指标名称

2010年

2015年

变化幅度/
变化率

资源
产出
指标

地区资源产出率(万元/吨)

[15%]

主要矿产资源产出率(万元/吨)

4﹒56

5﹒24

[15%]

能源产出率(万元/吨标煤)

0﹒91

1﹒1

[21%]






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吨标煤/万元)

1﹒115

0﹒937

[-16%]

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吨标煤/万元)

2﹒417

1﹒837

[-24%]

重点行业主要
产品单位综合能耗

火电供电煤耗(克标准煤/千瓦时)

328

320

-8

水泥熟料(千克标准煤/吨)

113

107

-6

合成氨(千克标准煤/吨)

1234

1200

-34

吨钢综合能耗(千克标准煤)

476

456

-20

电解铝综合电耗(千瓦时/吨)

14000

13800

-200

单位地区生产总值取水量(立方米/万元)

49﹒0

34﹒3

[-30%]

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立方米/万元)

46﹒5

34﹒8

[-25%]

重点行
业单位
产品水耗

火电(立方米/万千瓦时)

22

16

-6

造纸(立方米/吨)

40

30

-10

合成氨(立方米/吨)

15

10

-5

氧化铝新水消耗量(立方米/吨)

4﹒5

3﹒6

-0﹒9

农业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

0﹒57

0﹒6

0﹒03








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

70

75

5

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

68

75

7

设区城市污水再生利用率(%)

20

40

20

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

82

88

6

废钢铁回收利用率(%)

85

90

5

废有色金属回收利用率(%)

30

35

5

废纸回收利用率(%)

62

70

8

废塑料回收利用率(%)

75

85

10

废橡胶回收利用率(%)

40

75

35

秸秆综合利用率(%)

75

85

10






工业固体废物处置量(万吨)

10713

11000

287

工业废水排放量(亿吨)

15﹒04

13﹒84

-1﹒2

化学需氧量排放量(万吨)

148﹒2

133﹒5

[-9﹒9%]

氨氮排放总量(万吨)

15﹒57

13﹒61

[-12﹒6%]

二氧化硫排放量(万吨)

133﹒87

126﹒9

[-5﹒2%]

氮氧化物排放总量(万吨)

158﹒97

135﹒6

[-14﹒7%]

注:1.[]是指变化率。

2.地区资源产出率指主要物质资源实物量的单位投入所产出的经济效益,其内涵是经济活动使用自然资源的效率。主要物质资源包括煤炭、石油、天然气、铁矿、铜矿、铝土矿、铅锌矿、镍矿、石灰石、硫铁矿、磷矿、木材、工业用粮等13类物质资源产品。

3.主要矿产资源产出率中,矿产资源量计算铝土矿、钼矿、原油、铁矿、金矿、银矿、铅锌矿、水泥用灰岩、熔剂用灰岩、化工用灰岩、岩盐、天然碱等使用量的总和。

4.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仅包括县级及以上城市。

5.废有色金属指废旧铝、铜、铅、锌。

第三章 主要任务

一、建设工农复合型循环经济示范区

紧紧抓住中原经济区上升为国家战略的历史机遇,围绕建设全国循环经济试点省,结合农业大省、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依托丰富的农产品资源,延伸产业链条,积极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促进工农业耦合发展,创建全国工农业复合型循环经济示范区。

建设一批工农复合型循环经济示范县(市)。在农业资源丰富的漯河、周口、驻马店、信阳、南阳等市选择一批生态农业基础好、农产品加工能力强的县(市),结合发展新型现代农业,加快工农耦合互动发展,规模化、高附加值利用秸秆、畜禽粪便和农产品加工废弃物,形成具有较大规模和示范作用的工农复合型循环经济示范区。建设鹤壁市循环经济示范市,推进鹤壁、渑池等国家级循环经济标准化示范市(县)试点工作。

建设一批工农复合型循环经济示范园区(企业、集团)。在高效生态农业和农产品加工发达地区,依托龙头企业(集团)和产业聚集区,构建“种植—饲料—养殖—加工”、“秸秆—造纸/纤维板”、“秸秆/畜禽粪便—食用菌”、“养殖—畜禽粪便—有机肥—蔬菜”、“养殖—畜禽粪便—沼气/沼渣—肥料还田”、“畜禽加工—下脚料—有机肥/蛋白饲料”等循环产业链,建立产业聚集区与农业规模化种植、养殖的产业链接,形成从田间、养殖场到车间再到餐桌的绿色生产流程,创建各具特色的工农复合型循环经济示范园区(企业、集团)。

二、加快壮大循环经济规模

依托我省煤炭、铝土矿、非金属矿、再生资源和农产品等资源优势,着力构建五大循环产业链,发展循环经济新兴产业,加快促进循环经济形成较大规模。完善五大循环型产业链。围绕煤炭资源,打造“煤炭绿色开采—煤化工/火电—废物及副产物综合利用”循环产业链,促进以煤炭为基础的多产业链接耦合;围绕铝土矿资源,打造“铝土矿绿色开采—氧化铝—电解铝(合金)—铝材(深加工)—赤泥、尾矿等综合利用”循环产业链,构建全链条的铝土矿资源开发利用模式;围绕非金属矿产资源,打造“非金属矿产综合开发—加工—废渣生产建材”循环产业链;围绕农产品资源,打造“种植(养殖)—农产品加工—饲料/沼气/肥料”循环产业链,构建农业生态循环开发利用模式;围绕再生资源,打造“绿色消费—再生资源回收—再生(再制造)产品”循环产业链。通过构建具有我省特色的五大循环经济产业链,促进产业内部、产业之间以及产业与社会之间的耦合共生,提高资源利用附加值和利用效率。

建设一批资源循环利用产业基地(集聚区)。发挥郑州市的区位、技术和人才等优势,建设郑州节能环保综合产业基地。在洛阳、南阳、焦作、新乡等装备制造业较为发达地区,支持建设一批机械装备再制造生产基地,重点抓好南阳汽车发动机再制造、洛阳大型工程机械再制造、焦作激光再制造等示范工程,带动全省再制造产业规模化发展。依托产业优势和技术优势,在南阳建设秸秆乙醇生产基地。在各县(市、区)建立再生资源回收中心,在省辖市合理布局建设再生资源加工利用基地。依托现有的工农复合型循环经济发展基础,在鹤壁市建设种植养殖生态耦合及废物综合利用基地。在焦作、安阳、济源市培育再生有色金属及其冶炼废渣集散、回收、加工综合利用基地。以豫西沿黄山地、伏牛山东部丘陵山地、大别山区和太行山东部等区域风能资源开发为重点,加快三门峡、南阳、信阳、平顶山、安阳、驻马店等地风电场建设步伐。

三、提升循环经济发展水平

以提高资源产出率为目标,在资源开发、资源消耗、废物产生、再生资源利用和社会消费等五个环节,加快关键核心技术研发和先进适用技术推广应用,提升我省循环经济整体发展水平。

在资源开发环节,大力提升装备技术水平,提高资源开采效率和综合回收率。加大煤炭、有色金属、非金属矿等重要矿产资源的整合力度,重点发展高产高效矿井。金属矿产行业重点加强低品位矿产资源的综合回收利用和矿业废物的再生利用,开发矿物分离、富集与综合利用技术、工艺和设备,实现矿物高效加工利用新突破。非金属矿产行业重点加强低品位以及残矿的资源化利用,发展共(伴)生非金属资源综合利用和深加工。

在资源消耗环节,大力推广运用新技术、新装备,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在水泥、钢铁、有色等高耗能行业,引导规模化、集约化发展,鼓励回收余热、余压、余能等生产电力和热力。在印染、造纸、食品等高耗水行业,鼓励水资源梯级利用。在石化、化工等行业,延长产业链条,发展终端产品和高附加值产品,鼓励回收余气、尾气及残液中的化工产品。在交通运输行业,提倡使用节油、低排放汽车,发展公共交通、轨道交通等低碳运输方式。在建筑行业,鼓励使用节能环保建材,提倡充分利用太阳能、地热能等可再生能源。在农业领域,推广节水、节肥、节药等先进技术,发展生态种植和立体、清洁养殖。

在废物产生环节,强化污染预防和全过程控制,减少废物排放量。坚持源头控制,鼓励生态设计和清洁生产,降低废物产生量。在冶金、电力、煤炭、建材等固体废弃物排放量较大的行业,鼓励利用废渣生产新型建材产品、铺路和回填等。在造纸、酿造、印染、制革等废水排放量较大的行业,加强废水深度处理,提高水循环利用率。加快城市生活垃圾、餐饮废弃物、污泥的减量化、资源化利用。推进秸秆、农膜、禽畜粪便的综合利用,发展大中型沼气,改善农村环境面貌和能源结构。

在再生资源产生环节,着力支持新技术设备的研发推广,提高废旧资源循环利用水平。推进废金属、纸、塑料、轮胎、电子电器产品、机电产品、包装物等废旧商品的回收和循环利用。在废弃电子电器回收拆解领域,重点支持建设拆解处理示范企业,探索建立回收拆解的相关政策机制。加快建设以城市社区和乡村分类回收站点为基础、集散市场为枢纽、分类加工利用相衔接的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加快推进生活垃圾的分类收集和分类处置工作。

在社会消费环节,大力倡导勤俭节约和绿色消费理念,形成有利于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消费方式。引导使用能效标识产品、节能节水认证产品和环境标识产品、绿色标志食品和有机标志食品。鼓励使用再生产品和环境友好产品,增强绿色消费意识。鼓励节约使用生活用品,尽量减少使用一次性用品,推广绿色包装。

第四章 发展重点

一、循环型农业

结合我省新型农业现代化建设,立足农业大省和粮食生产大省的基础,针对我省种植业、养殖业和林业等特点,加强农业生态化、绿色化和特色化发展,完善种养加结合、工农业复合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一)种植业

1.发展“五节约”高效农业。围绕建设国家粮食战略工程河南核心区,重点抓好农业节水、节地、节肥、节药和节能工作,发展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和高效率的生态农业。

(1)农业节水。推广节水灌溉技术和旱作农业技术,积极倡导集雨补灌、蓄水保墒等节水方式,推进节水作物品种和化学保水保墒产品研发与推广,建设大型节水灌区工程。综合运用多种技术措施,提高降水保蓄率和水利用效率。到2015年,全省农业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0.6。

(2)农业节地。以建设“沃土”工程为重点,加强标准农田地力培肥改良。推广蔬菜、食用菌等工厂化种植方式,发展立体种植技术。结合全省“空心村”改造、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和砖瓦窑厂治理,推进土地复垦。以中西部丘陵地区为重点实施一批土地整理工程,以平原地区为重点实施一批中低产田改造工程。

(3)农业节肥。普及测土配方施肥,在全省完善测土配方施肥指导站布局,优化用肥结构。实施有机质提升工程,大力提倡增施有机肥。扩大缓控施肥应用。

(4)农业节药。加快推广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新品种的应用。强化病虫害综合防治措施,大力推广生物灭虫剂、诱虫灯板、性诱剂等物理和生物防治技术。推广节约型施药、精准施药技术和新型植保器械。建设一批农药减量增效控污示范区。

(5)农业节能。加快农业机械的更新换代,淘汰高油耗农用机械,推广节能增效农机设备、技术,提高农机应用水平和农业生产效率。在井灌区因地制宜实施“以电代油”工程。实施免耕播种工程,减少农业操作环节。

2.推进秸秆利用“五化一体系”建设。按照“先农后工、先饲后肥”的总体思路,因地制宜发展秸秆制饲料、肥料、生物能源、工业原料和食用菌基料,促进秸秆工业化、规模化、高值化利用。到2015年,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85%以上,其中秸秆直接还田、沼液沼渣和醇肥等二次还田比例占秸秆综合利用量的50%以上。

(1)秸秆饲料化。推广秸秆“过腹还田”,结合建设畜产品生产大省,鼓励养殖场(户)和饲料生产企业利用秸秆生产优质饲料,建设秸秆青贮、氨化设施,形成“种植业—秸秆—养殖—粪便—还田”、“种植业—秸秆—养殖—沼气/沼渣/沼液—生物质能/还田”等循环模式,实现农业和农村能流、物流的生态循环。到2015年,秸秆综合利用中饲料化率达到32%。

(2)秸秆肥料化。鼓励发展农作物联合收获、秸秆粉碎还田技术,完善秸秆田间处理体系,提高秸秆收获还田、秸秆留茬还田的机械化水平,积极探索发展秸秆反应堆技术。大力推广秸秆过腹还田、过池(沼气池)还田、醇肥还田技术,实现秸秆深度肥料化利用。到2015年,秸秆综合利用中肥料化率达到35%。

(3)秸秆能源化。在秸秆资源丰富地方发展纤维乙醇,实行乙醇、沼气、发电、复合肥联产。在新型农村社区开展试点,优先建设一批秸秆沼气工程和沼气集中供气试点。到2015年,秸秆综合利用中能源化率达到20%。

(4)秸秆原料化。积极发展秸秆生产板材、木糖醇和活性炭,鼓励采用清洁生产工艺生产以秸秆为原料的非木纸浆,引导发展以秸秆为原料生产包装材料、餐具和编织品。到2015年,秸秆综合利用中原料化率达到10%。

(5)秸秆基料化。依托我省良好食用菌生产基础,筛选适宜不同作物秸秆种植的高产、优质菌株,发展以秸秆为基料的食用菌产业,形成“种植业—秸秆—食用菌—菌渣—生物质还田”等循环模式。到2015年,秸秆综合利用中基料化率达到3%。

(6)秸秆收集体系建设。以秸秆综合利用规模化企业为龙头,引导农户积极参与,县(市、区)、乡镇政府加强监管,建设若干秸秆收贮中心,形成“一点对多源”的多级秸秆收集贮存体系。以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农民经纪人为纽带,一头连接千家万户,一头连接秸秆利用企业(用户),形成“多点对多源”的运输利用模式。鼓励利用荒地、荒坡、荒滩建设秸秆存储设施。积极推进农作物联合收获、捡拾打捆、贮存运输全程机械化。

(二)养殖业

结合养殖小区规模和数量,因地制宜推进畜禽粪便能源化和肥料化利用。各类畜禽养殖场应做好粪便、污水的防雨、防渗漏、防溢流工作,减少二次污染。实施源头控制措施,加强饲料调制技术的推广应用,提高畜禽消化吸收能力,减少畜禽粪便中有机物的含量。到2015年,畜禽粪便资源化率达到95%以上。

1.畜禽粪便能源化。以实施沼气工程为核心,通过构建区域、村庄、农户三个层次的循环系统,提高畜禽粪便综合利用水平。

———区域大循环模式。依托畜禽养殖集中区和大型养殖基地建设大型沼气工程,构建“养殖业—畜禽粪便—沼气发电/生活、生产用能”、“养殖业—畜禽粪便—沼渣/沼液—种植业”等循环链条,形成区域范围内的养殖、农户、企业、种植相结合的大循环格局。

———村庄中循环模式。以养殖业发达村庄和新型农村社区为主体,对畜禽粪便进行集中处理,建设中型沼气工程,沼气经管道供应农户,沼渣、沼液还田,形成养殖集中地区村庄和农村社区的中循环模式。

———农户小循环模式。以养殖农户为主体,因地制宜推广农户自建小沼气池,形成沼气供应农户,沼渣、沼液还田的农户小循环模式。

2.畜禽粪便肥料化。在中小型养殖基地和养殖小区,利用畜禽粪便生产生物有机肥、有机无机复合肥等新型绿色高效复合肥;在规模化畜禽养殖场,配套建设有机肥工程,实现畜禽粪便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

(三)林业

坚持“保护优先、以用养林”的原则,积极推进林业三剩物(即采伐剩余物、造材剩余物和加工剩余物)原料化、基料化利用,支持林业三剩物生产板材和食用菌向产业化发展。到2015年,林业三剩物综合利用率达到90%以上。

1.林业三剩物原料化。以豫西地区济源、三门峡、洛阳栾川、南阳西峡、安阳林州等山区为重点,引导林业生产者、相关企业综合利用废枝丫材、淘汰更新的果树和树皮等林业剩余物,建设大型生产板材和建筑装饰材料生产线,构建“林业剩余物—板材—装饰材料/板式家具”等循环产业链,减少对林木资源的消耗。

2.林业三剩物基料化。以豫西三门峡卢氏、南阳西峡、洛阳栾川等山区为重点,依托我省食用菌产业的规模优势,以筛选适宜在各类林业三剩物上栽培的高产、优质菌株为技术重点方向,发展以林业三剩物为基料的食用菌产业,形成“林业三剩物—食用菌—菌渣—还田”等循环产业链。

 

专栏1 循环型农业试点示范

1﹒种植养殖一体化企业“种、养、加”结合,废弃物完全资源化利用模式。

试点示范:郑州昌源乳业有限公司、洛阳福达美农业生产有限公司、内乡县牧原养殖有限公司等。

示范模式:种植环节,发展订单式有机农业,把种植废弃物加工成饲料;养殖环节,建设大型沼气发电工程,将养殖废弃物和废液转化为绿色能源,在完全解决企业对能源需求的基础上供周边居民生活使用,实现全流程能源的正输出;利用沼液、沼渣等制备高效有机肥,用于企业自身的有机种植业,实现100%无废化养殖。构建“生态养殖—废弃物制沼气—沼渣沼液制肥—绿色种植”四位一体的生态农业循环经济体系。

2﹒以种植业和养殖业为基础,工农业复合型的县域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试点示范:邓州市、新野县、固始县、淇县、临颍县、沈丘县、固始县等。

示范模式:在农业生产规模较大、高效生态农业和农产品加工发达地区,发展涉农工业,规模化利用秸秆、畜禽粪便以及在农产品加工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形成具有示范作用的工农复合型循环经济发展区。依托其产业基础,连接农业与涉农工业,以生产要素为基本纽带,利用秸秆资源发展畜禽养殖,利用畜禽粪便生产沼气,围绕种植业废弃物开展食用菌栽培,围绕畜禽养殖发展畜产品加工,围绕养殖业需求发展生态牧草种植,形成“种植—饲料—养殖—食品加工”、“秸秆青贮—畜禽粪便—沼气/沼渣—肥料还田”、“种植—秸秆—食用菌”、“养殖业—食用菌—有机肥”、“养殖—粪便—有机肥—粮食种植/蔬菜生产”、“畜禽加工—下脚料—有机肥/蛋白饲料”等多层次产业链,构建工农复合型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3﹒豫西山区多产业共生的林区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试点示范:洛阳市、三门峡市、平顶山市等。

示范模式:按照“以板促林、以林促板、林板一体化”思路,延伸板材加工产业链,形成森林资源保育、木材精深加工、林下资源立体开发等协调配套发展的格局。对林业废弃物进行分类,利用木材加工废弃物生产刨花板、木塑板、强化复合地板,利用粉末型林板加工废弃物生产食用菌,将废菌袋等混杂有机废弃物通过气化炉生产清洁能源,构建“育林—林业三剩物—板材”、“林业三剩物—生物食用菌—生物质能”等循环经济产业链。

二、循环型工业

结合我省新型工业化建设,以产业集聚区、产业园区和大型企业集团为依托,以资源加工型企业为龙头,以能源和原材料减量化、废弃物资源化为重点,实施循环化改造,打造上下游产业延长、行业间共生耦合的工业循环经济产业链,构建资源高效利用的循环型工业体系。

(一)有色金属行业

以我省西部绿色矿业发展区为重点,以上街铝工业园区、豫光金铅集团有限公司、洛阳栾川钼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灵宝黄金股份公司等龙头企业为带动,发展“高利用、高产出”的现代绿色矿业,构建“矿产资源绿色采选—高效节能冶炼及加工—废物综合利用”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加强先进适用技术装备推广应用,提高铝土矿、钼、金等有色金属矿产资源回采率和选矿回收率。支持有色金属企业运用先进适用技术和高新技术,以质量品种、节能减排、环境保护等为重点,对现有企业生产工艺及装备进行升级改造,推广新型结构铝电解槽、低温低电压铝电解、低品位铝土矿高效节能生产氧化铝、氧化铝生产过程余热回收利用、液态高铅渣直接还原、富氧底吹—氧化还原直接炼铅等先进技术,加快淘汰落后冶炼工艺及设备。鼓励低品位矿、共伴生矿、尾矿和熔炼渣等综合利用,促进铝、铅锌、钼等冶炼企业原料中各种有价元素的回收,赤泥等冶炼渣综合利用,以及冶炼余热回收利用。“十二五”时期,重点在豫西铝土矿集中区构建“铝矾土矿—氧化铝—电解铝—精深加工”产业链;在栾川县、光山县钼矿资源集中区构建“钼矿开采—浮选加工—共伴生矿回收—钼尾矿多金属综合回收—精深加工”产业链。

 

专栏2 有色金属行业循环经济试点示范

1﹒大型冶金企业采选冶、共伴生矿回收、“三废”(废水、废气、废渣)综合利用的全链条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试点示范:豫光金铅股份有限责任公司、灵宝市金源矿业有限责任公司、安阳市豫北金铅有限责任公司、洛阳栾川钼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等。

示范模式:在铝土矿、金矿、铅锌矿、钼矿等资源开采加工中,构建“开采—选矿—冶炼—伴生矿回收—废渣、废气、废水资源综合利用”循环经济产业链,形成采选冶、共伴生矿综合利用、“三废”深度资源化利用的大型冶金企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一是在开采环节,实施洞采和采矿生态恢复、尾矿回填等措施,基本实现“无尾矿”绿色开采;二是在选矿环节,采用新技术改造传统工艺,并回用选矿废水、选矿尾砂;开发先进的共伴生矿综合利用技术,加强铝土矿伴生的镓、锂、轻稀土,铅锌矿共伴生的铜、银、锑、铋,金矿伴生的银、铜、铅、锌,钼矿共伴生的钨等开采和回收利用;三是在冶炼环节,对污水、冶炼废渣进行多级资源化利用,从冶炼烟尘回收铅、锌、锗等金属,利用冶炼废气制酸、冶炼余热发电,实现资源高效循环利用。

2﹒上中下游配套发展、能量内部循环、废物全部利用的园区全链条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试点示范:新安县产业集聚区、三门峡市产业集聚区等。

示范模式:以铝精深加工为核心,氧化铝、电解铝集约化生产为基础,赤泥等废物综合利用为重点,大型企业集团和产业集群为支撑,形成上中下游配套的产业发展模式。构建“铝矾土矿采选—氧化铝—电解铝—铝型材/铝精深加工产品”的铝工业生产链条,配套建设热电厂、碳素厂等能源原材料供应设施,以及利用废渣生产建材的生产线。

(二)钢铁行业

推动我省钢铁骨干企业与上下游企业合作组建产业联盟,发展高附加值产品,延长产业链。依托安阳钢铁集团有限公司、安阳永兴钢铁有限公司等大型钢铁企业,推广转炉负能炼钢等先进技术装备,加快淘汰落后生产工艺装备。在生产过程中,综合利用各种废钢、钢渣和含铁尘泥等可再生资源,提高废钢铁回收再生利用比重,减少铁矿石及其他天然矿物资源使用量。开发尾矿、钢渣磁选后尾渣等固体废物综合利用技术。在焦炭生产企业,高标准、高起点建设一批国内一流水平的大型煤焦化—焦油深加工装置,推广干法熄焦、煤调湿、煤气综合利用、废水处理等先进节能环保技术。以大型钢铁企业为重点,建立以钢铁为中心的钢铁生产与石化、建材、能源等相关行业基础设施共享、废物交换处理、二次资源循环利用的区域循环经济园区。支持大中型钢铁企业建设能源管理中心。“十二五”时期,重点围绕大型钢铁企业,构建“钢铁冶炼—冶炼渣—建材等综合利用产品”循环经济产业链。

 

专栏3 钢铁行业循环经济试点示范

以资源高效利用、废物综合利用为特色的园区化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试点示范:安阳县产业集聚区、西峡县产业集聚区、安阳钢铁集团有限公司、济源钢铁(集团)有限公司等。

示范模式:发挥钢铁冶炼过程的产品制造、能源转换、废物消纳处理等各项功能,构建“四个循环”,实现园区和企业可持续发展:一是构建铁素资源循环链,将冶炼渣分离出的钢粒、钢粉等产品作为炼铁、炼钢的原料;二是构建非金属固体废物循环链,利用冶炼渣等废弃资源,建立以建材生产线为核心的非金属固体废物利用基地;三是构建二次能源循环链,回收冶金生产过程产生的焦炉煤气、高炉煤气、转炉煤气及余热余压资源进行发电或供给园区其他企业,实现焦炉、高炉、转炉煤气综合利用:四是构建企业内部水资源循环链,开发应用高炉煤气全干法除尘、转炉煤气干法除尘、干熄焦等无水或少水工艺,建设分散污水处理设施,实现水的多次串级利用,实现主体工序的废水零排放。

(三)煤炭行业

以鹤壁、焦作、义马、郑州、平顶山、永夏六大矿区为依托,以河南省煤业化工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中国平煤神马能源化工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等为重点,继续加大煤炭资源整合力度,有序实施煤炭产业升级改造,提升技术装备水平,提高煤炭资源回采率。实行统筹规划、综合开发,加强与煤共伴生的矿产品、煤层气、矿井水等多种资源综合开发利用。围绕提高煤炭资源加工利用或转化效率,提高产品附加值,构建“煤炭—电力—建材”、“煤炭—化工—副产品加工—废物综合利用”、“煤炭—气化—工业生产/民用”等循环产业链。推广先进的煤炭开采、洗选、加工技术和资源综合利用技术,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和生产工艺。推进煤炭能源绿色化利用,推广应用煤炭洗选、气化、清洁燃烧、醇醚替代燃料等技术。积极发展动力配煤,合理选择具有区位和市场优势的矿区建设煤炭储配基地。加强煤矸石、煤泥综合利用。开展整体煤气化联合循环技术(IGCC)和以煤气化为龙头的多联产技术示范。到“十二五”末,全省大型煤业集团矿井水利用率达到80%以上,煤层气(煤矿瓦斯)年利用量达到6.5亿立方米,煤泥全部综合利用。

 

专栏4 煤炭行业循环经济试点示范

1﹒以拓展关联产业、构建循环产业链为基本路径的大型煤矿集团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试点示范:河南煤业化工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中国平煤神马能源化工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河南煤层气开发利用有限公司等。

示范模式:从煤矿老井深、井型小、矿压大、生产环节复杂的实际出发,在开采方面,通过采用“以矸换煤”、“薄煤层开采”等技术,实现绿色开采;在产业发展方面,以煤伴生资源深度开发、“三废”资源综合利用为途径,打造矿区煤基产业集群,构建“煤炭—电力—化工—建材”、“煤层气—电力”、“煤炭开采—铝矾土”等产业链,利用煤矸石、煤泥发展电力产业,利用煤矸石、粉煤灰、脱硫石膏发展建材产业。

2﹒从依赖单一资源发展向多产业共生发展转型的资源型城市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试点示范:平顶山市、焦作市、鹤壁市等。

示范模式:坚持以煤为主、多元化发展,构建“煤炭—电力—建材”、“煤炭—电力—化工”、“煤炭—焦化”等循环产业链。煤矿企业重点实施清洁生产和节能减排改造,洗煤厂分选的部分中煤及末煤用于发电,煤矸石用于制砖,电厂余热为其他企业和居民区供暖,电厂粉煤灰用于生产水泥,矿井水与生活污水净化后用于冷却水和园林绿化等。

(四)电力行业

鼓励煤电联营和一体化发展,支持骨干煤炭企业参与电源建设。合理布局大型热电联产项目,因地制宜发展背压式热电机组,提倡能源梯级利用。继续推进“上大压小”,发展超临界和超超临界火电机组,加快现役机组节能改造,降低发电煤耗。加快智能电网建设,在输、变、配电领域,进一步优化电压等级,推广紧凑型输电技术、紧凑型变电站技术。因地制宜发展劣质煤、煤矸石、城市垃圾电厂,以及太阳能、风能和生物质等发电。推动脱硫石膏用于水泥和其他建材制品、土壤改良等领域,利用粉煤灰和炉渣生产建材产品等高附加值产品等,构建“煤炭采掘—火电—新型建材”循环产业链。到2015年,电力行业脱硫石膏、粉煤灰和炉渣综合利用率达到100%。

 

专栏5 电力行业循环经济试点示范

以能量梯级利用为核心、废物全部利用的火电企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试点示范:永城煤电控股集团有限公司、郑州裕中能源有限责任公司等。

示范模式: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原则,探索热电联产企业循环经济发展的新途径,构筑企业与城市协调发展的新局面。一是通过加大节煤、节电、节水改造和治污设施建设力度,从源头上降低原料消耗,减少废气、烟尘的排放;二是以热电冷三联供技术为核心,实现高热值蒸汽用于发电,低热值热能用于供周边生产和生活采暖和空调,实现能源梯级利用;三是将脱硫副产品制成新型绿色环保建材,粉煤灰用于商品混凝土添加剂,燃煤废渣用于生产建筑材料;四是将城市污水处理厂再生后的中水作为电厂循环冷却水。

(五)化学工业

以鹤壁宝山循环经济产业集聚区、平顶山化工产业集聚区、濮阳市经济技术产业集聚区等为重点,依托园区内骨干企业,以技术创新为切入点,推进化工行业循环经济发展。发挥我省煤盐资源综合优势,促进煤化工、盐化工、石油化工融合和上下游一体化发展。在现代煤化工行业,重点突破甲醇制烯烃(MTO)产业化技术,实现煤制乙烯、丙烯规模化生产;发展醋酸、聚甲醛、乙烯—醋酸乙烯聚合物(EVA)树脂、甲醇蛋白等甲醇深加工产品;加强能源梯级利用和资源综合利用,重点推广应用粉煤连续气化制合成气、羰基合成制醋酸、余热回收等技术。在盐碱化工行业,重点提升离子膜烧碱、优质重质纯碱的规模化生产水平,加快发展氯乙烯、有机氯化物、新型制冷剂等深加工产品;全面推广应用离子膜电解工艺、干法乙炔、塔式汽提脱析氯乙烯、70立方米聚合釜等温密闭进料、分散控制系统(DCS)等先进技术;加强盐泥综合利用、冷却水循环利用、尾氯资源化利用等。在化肥行业,全面淘汰铜洗工艺以及低压链条炉、老式煤粉炉、低效率吹风气回收装置等,推广煤气化、三废混燃炉、氮肥污水零排放、低品位余热回收制冷等先进技术。

 

专栏6 化工行业(合成氨、氯碱生产)循环经济试点示范

1﹒以提高资源产出率、减少废物排放为特色的合成氨企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试点示范:河南心连心化工集团有限公司、河南骏化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安阳化学工业集团公司等。

示范模式:通过能量梯级利用、水循环利用和资源综合利用,构建“煤炭—电力—合成氨—化肥”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一是通过型煤技术实现生产原料的本地化,建设先进的大型煤气化装置,提高资源产出率。二是发展热电联供,回收合成氨生产过程的低品位余热,实现能量梯级利用。三是发展清洁生产,实施造气工段脱硫改造,淘汰污染严重的传统铜洗工艺,减少环境污染并实现对废物的综合利用。

2﹒多产业共生的氯碱企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试点示范:中国平煤神马能源化工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等。

示范模式:构建“石灰石—电石—聚氯乙烯—废渣—水泥”“电石渣—电厂脱硫—废渣—水泥”“煤炭—电力—废渣(粉煤灰、脱硫石青)—水泥”等循环产业链。发展电石渣干法生产水泥技术,实现电石渣替代石灰石原料用于水泥生产。部分电石渣用于电厂脱硫,脱硫石膏用于水泥生产,实现废物逐级资源化利用。电石炉气送至电厂及烧碱装置替代燃煤和天然气。

(六)石油石化行业

改造提升炼油能力、加快发展对二甲苯(PX)、精对苯二甲酸(PTA)、聚乙烯等深加工产品。重点推广能量系统优化、伴生气回收利用和乙烯裂解炉空气预热等节能技术,综合利用碳四、碳五等副产品和焦化废气、催化烟气等废物,加强废水治理和循环利用。发展渣油裂解制烯烃技术。加强炼油及化工污染减排技术研究。以吉利洛阳石化产业集聚区等为重点,构建“炼油—化工/化纤—‘三废’综合利用”等产业链。

(七)建材行业

推动水泥企业资源整合,提高水泥产业集中度,推进水泥粉磨、熟料生产等节能改造工作。支持利用新型干法水泥窑处置工业废渣、污泥和垃圾等固体废物。加快发展中高端建筑陶瓷、卫生洁具陶瓷、化学建材、高档石材、石膏轻质复合板等新型建筑材料,壮大节能玻璃、优质耐火材料等优势产品规模。加快耐火材料行业燃煤倒焰窑节能改造。竖炉、回转窑必须设置烟气净化装置。在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浮法玻璃生产线、大型煤矸石烧结砖生产线普及纯低温余热发电技术。大力发展节能环保新型建材,以消纳大宗工业和建筑固废为重点,鼓励利用尾矿、煤矸石、粉煤灰、钢渣和建筑垃圾等为原料生产节能环保型墙体建筑材料、保温材料和装饰材料,推动建材行业与煤炭、电力、冶金等行业融合发展。加快发展新型墙体材料,到2015年,新型墙体材料比例稳定在90%以上。

 

专栏7 建材(水泥)行业循环经济试点示范

利用废物替代部分原料、低温余热发电的大型干法水泥企业集团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试点示范:驻马店豫龙同力水泥有限公司、郑州新登企业集团有限公司、天瑞集团有限公司等。

示范模式:延伸产业链,形成包括废物替代原料、低温余热发电、废水资源化利用在内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一是在水泥生产过程中,利用赤泥、电石渣、冶炼废渣、镍渣、铸造废砂、建筑垃圾等作为水泥生料配料替代部分水泥原料,利用高炉废渣、磷矿渣、粉煤灰、废矿石及其他含可燃物质的工业固废作为混合材料,生产相应品种的水泥,实现多种工业固废的资源化、能源化利用,减少原生资源的消耗;二是配套建设纯低温余热发电项目,回收窑尾废气余热进行发电;三是通过完善生产工艺,中水回收再利用,粉尘回收替代部分水泥生产原料,生活污水经处理后回用于生产,基本实现废水和粉尘零排放。

(八)造纸行业改造提升现有造纸企业,加大废水、废气和废渣的综合治理力度。以废水减排为重点,采用纸机白水封闭循环回用技术,实现废水深度处理后回用、厌氧产生的甲烷气体回收利用,开展造纸黑液综合利用和中段水处理后回用,鼓励企业采用“4+1”逆流提取工艺。以固废资源化利用为重点,利用麦糠无害化垃圾焚烧发电和供热,黑液蒸发浓缩后生产干粉磺酸盐木质素,白泥精制碳酸钙,污泥作为主要原料生产有机复合肥料,实现废渣零排放。充分利用林区砍伐剩余物和木材加工厂剩余物用于制浆造纸。积极推广废纸处理新技术和新设备,提高废纸浆的加入比例。

 

专栏8 造纸行业循环经济试点示范

1﹒林、秸秆浆纸一体化工农复合型的造纸园区、大型企业集团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试点示范:新乡(七里营)纸制品工业园、焦作瑞丰纸业有限公司、濮阳龙丰纸业有限公司等。

示范模式:通过公司、基地、农户多主体联动的方式培育林木资源,围绕造纸主产业链,利用余热、余压、废物回收,与电力、水泥、有机复合肥等产业耦合,打造“林草浆纸一体化”循环经济联合体。在造纸主导产品方面,开展清洁生产,开发应用碱回收、污水处理、污泥利用、生物质废物制沼气、黑液碱回收副产蒸汽发电、碱回收白泥制轻质碳酸钙等技术,实现清洁造纸。在废物利用方面,电厂粉煤灰用于生产硅酸盐水泥,浆渣、锯木屑、生物污泥等用于发电供热,从制浆黑液中回收木质素磺酸盐用于生产复合肥。

2﹒构建清洁型草浆造纸循环产业链的造纸企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试点示范:漯河银鸽实业集团有限公司、驻马店白云纸业有限公司等。

示范模式:针对秸秆造纸技术中纤维利用、环境保护、水资源节约等三大难题,开发秸秆清洁制浆、环保型秸秆本色浆制品、秸秆制浆废液生产木素有机肥等三大非木纤维清洁制浆技术,实现草浆造纸关键技术的突破。通过“一草多用”的方式,构建“秸秆—纸浆—纸张”、“秸秆—废液—造粒—有机肥”、“秸秆—造纸—废渣燃烧发电供热”和废水循环利用等循环经济产业链。

(九)食品行业以平原农业循环经济发展区、沿京广和沿黄养殖业循环经济发展带为重点,积极推进农畜产品深加工,发展工农复合型循环经济,构建“节约型种植养殖业—农畜产品精深加工—废物综合利用”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强化原料基地、产品开发、冷链物流、安全检测等关键环节建设,推动食品工业和现代物流业互动融合,促进优质原料基地和加工制造一体化发展。发挥我省全国优质小麦生产基地、玉米主产地的优势,实现粮食加工品种多样化、系列化、专用化,提升粮食深加工基地的集约化水平。加强畜禽养殖基地建设,巩固提升猪肉加工优势,加快发展牛、羊、禽肉和乳制品加工,扩大精深加工产品生产规模,提高产业集中度,建设全国重要的粮食和畜禽精深加工基地。加强农产品加工废物综合利用,推广麸皮深加工、酿酒废渣生产酒糟蛋白饲料(DDGS)、羽毛加工生产蛋白质饲料、屠宰骨血深加工和综合利用、屠宰废水生产沼气等技术,实现资源高效节约利用,减少污染排放。

 

专栏9 食品行业循环经济试点示范

1﹒构建从田间到车间、全处理全链条的畜禽产品加工园区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试点示范:淇县畜禽产业园区、潢川县产业集聚区等。

示范模式:以园区为核心,构建从田间到车间再到餐桌的产业链,将具有上下游共生关系的农业“饲料加工—养殖—加工”集中在园区内,实现废物在园区的闭路循环利用和废水零排放,构建产品和废物代谢链,形成“一园多区”(循环经济示范园;养殖区、加工区、废物处理区、牧草种植区)的特色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框架,打造“区域种植—饲料—养殖—食品加工—下脚料—有机肥与蛋白饲料等高附加值产品”循环经济链条,全面推进工农复合型循环经济园区建设。

2﹒以工业企业为主导、以工带农的工农业复合型食品加工企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试点示范:河南大用实业有限公司、河南漯河双汇实业集团有限公司、河南众品食业集团有限公司等。

示范模式:推动企业产业链从家禽育种动物饲料加工,延伸到下游工厂化饲养、肉鸡屠宰分割初级加工、速冻调理熟食肉制品深加工等,产业模式涵盖从农田到餐桌的全过程。推广清洁生产技术,从源头减少粪污产生量;开发推广生态环保饲料,提高饲料生物学转化效率;在规模化养殖场(小区)采用先进的供暖方式代替现有传统方式;对冷库速冻间冷风机进行变频技术节能改造;对养殖场及加工厂产生的粪便、羽毛等废弃物开展综合开发利用,用于生产酶解生物饲料等高附加值产品,建设有机肥厂、沼气发电站等。

(十)医药行业

以河南省宛西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华兰生物工程股份有限公司、河南太龙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等为重点,突出污染减排和废液废渣综合利用,实现生产废水深度治理和循环利用。采用现代生物技术,提高血浆综合利用率和分级使用率。运用先进制药技术改造中药传统制药工艺,加强中药渣的综合利用。采用先进的微生物发酵和化学合成工艺设备,淘汰污染严重、能耗物耗高的落后工艺与设备,推广高效分离、自动控制和清洁生产新工艺,提高产品回收率。引导医药企业向优势区域集聚,加快建设郑州、周口、新乡、南阳、驻马店等生物医药产业示范园区。

在我省汽车产业、电子信息产业、装备制造业、纺织和轻工等其他行业中,积极推行循环经济理念,加强产业链条上下衔接和横向耦合,推进节能降耗、污染减排和资源综合利用,实现资源利用高效化。

三、循环型城镇

结合我省新型城镇化建设,把循环经济理念贯穿构建现代城镇体系全过程,以循环型社区为核心单元,以基础设施建设为支撑,以再生资源回收网络为纽带,科学有序开发利用“城市矿产”,提高资源循环利用率,减少废物产生和排放,建设一批以低排放、低能耗为特征的循环型城镇。

(一)社区

重视生态、节能、环保和可持续发展,依托城镇居民小区、新型农村社区,重点从可再生能源利用、水资源循环使用、垃圾分类处理和倡导绿色消费方式等方面建设一批绿色低碳示范社区。

促进社区节能和合理利用可再生能源。积极推进城镇居民小区、新型农村社区节能改造,推广合同能源管理方式,鼓励居民使用节能型照明灯具和家用电器,安装使用太阳能空调、太阳能热水器等太阳能设备,减少家庭能源消耗。扩大天然气在社区的普及范围。强化建筑的遮阳、通风和自然采光,新建建筑严格执行节能65%的标准。积极开展低碳城市、低碳社区试点建设,推进济源低碳城市试点、中英低碳城市发展合作—南阳市试点等项目建设。

推动社区节约用水。加大社区节约用水宣传力度,推动节水型器具在社区普及。加强社区雨水利用,鼓励建设地表洼地蓄水、雨水回灌、地下储水工程,收集社区雨水用于满足社区绿地养护、道路洒水等。在城市污水处理厂基础上建设中水回用工程,优先在附近社区实施中水回用;对没有接入市政污水系统的社区,在建设污水处理设施的同时建设中水回用系统。

推行社区垃圾分类与再生资源回收。推广社区垃圾分类,将垃圾分类由社区公共场所推广到居民小区和居民家庭,实现垃圾源头分类。建立社区再生资源回收站点,引进再生资源回收服务机构,推动纸张、金属、塑料等可回收废物分类回收。研究推广生活厨余垃圾资源化利用技术。加强对社区餐饮企业、居民家庭厨余垃圾的管理,研究推广厨余垃圾用于燃料、肥料生产的实用技术。

开展绿色社区创建活动。加快推进社区环境整治,改善社区公共卫生设施,加快社区绿化建设。开展创建绿色社区教育宣传活动,定期组织环保活动。提倡良好生活方式、绿色消费模式,增强居民节约用水、用电和环保意识。倡导符合循环经济要求的消费方式。社区商场、超市、饭店、宾馆逐步停止无偿供应塑料包装袋、一次性餐具等消耗品,鼓励使用可反复利用的环保型产品。加强旧货市场管理和建设,鼓励居民将捐赠旧物品由社区组织收集、消毒后用于扶贫救灾事业。鼓励并支持社区学校、医院、商场等单位参与绿色单位创建活动。

(二)基础设施

以绿色交通、污水处理和回用、生活垃圾分类和资源化利用、清洁能源体系建设等为重点,用循环经济理念指导城镇公共服务设施建设。

发展城市绿色交通体系。大力发展城市公共交通和轨道交通,尽快确立公共交通在全省城市交通中的主导地位。加快郑州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加强城市交通与城际交通的衔接,发展城际公交、轻轨,构建快捷便利、低碳清洁的城市交通体系。加快推广应用清洁燃油汽车、天然气汽车、混合动力汽车和纯电动汽车等清洁汽车。推进省内营运客货车辆、城乡公交车辆“油改气”工程建设,完善车用天然气加气站网络。到2015年,加气站网络覆盖范围内的营运客货车辆基本完成“油改气”。

加强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及中水回用。在省辖市和县(市)已经全部建成生活污水处理厂的基础上,坚持“厂网并举、管网先行”,进一步完善配套管网。以城市新区、产业集聚区和重点人口大镇为重点,新建污水处理设施。鼓励污水处理厂进行深度处理,加快城市生活污水再生利用设施建设,全面推进中水回用,到2015年末,力争全省污水处理厂再生水回用率达到40%。推进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泥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到2015年末,全省城市污水处理厂污泥无害化集中处置处理率达到80%,县城污泥无害化集中处置处理率达到60%以上。

推进生活垃圾和建筑垃圾综合利用及无害化处理。以城市建成区为重点,加强生活垃圾分类收集、清运和处理,建立完善以社区回收为基础的新型回收网络,实行生活垃圾二次集中分类处理。推进建筑垃圾的资源化利用,鼓励生产、使用建筑垃圾再利用产品。到2015年末,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88%,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率达到60%。

建立以清洁能源为主体的城市能源体系。实施“气化河南”工程,加强城市燃气管网建设,提高城市居民燃气普及率。2015年城市居民燃气普及率达到85%以上。逐步淘汰燃气管网覆盖范围内的低效煤气发生炉。鼓励热电联产,发展集中供热,改善能源供应结构。开发推广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地热能等可再生能源技术。

(三)再生资源回收体系

以再生资源回收网络为重点,以加工利用企业为中心,加强再生资源回收、分拣、处理,促进“城市矿产”的资源化开发利用。

建立以社区为基础的再生资源回收网络。按照统一规划、合理布局、方便交售、绿色环保的原则,合理设置收购站点或固定收购站点。利用已经形成再生资源回收的市场机制,加强规范化管理,减少再生资源的流失,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加快再生资源集散市场建设。按照统一规划、合理布局、退市进郊、便捷环保的原则,推进各地再生资源集散市场建设。以郑州、三门峡、焦作、鹤壁、许昌、南阳等城市为重点,建设大型规范的再生资源集散交易市场,实现回收行业的产业化、集散化经营,形成绿色网络化回收利用格局。发挥供销社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企业骨干作用,规范建设一批社区和村镇回收网点、区域集散回收交易市场、专业化分拣中心和综合加工处理基地,形成回收、分拣和加工利用一体化的再生资源回收经营体系。

培育再生资源加工利用龙头企业。积极引进中国再生资源开发有限公司、深圳市格林美高新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等国内龙头企业,整合省内再生资源加工利用企业,积极开展废旧汽车、废塑料、废金属等废弃资源综合开发利用和废弃电器电子产品深度处理。以豫光金铅股份有限公司等企业为龙头,积极开展有色金属回收再利用,提升废旧有色金属回收加工利用档次和水平,争取我省再生铜、再生铝、再生铅相关指标跻身全国前列。

打造一批“城市矿产”示范基地。以长葛市、博爱县等为重点,建设废旧金属回收和加工生产基地。以洛阳、焦作、开封等城市为重点,建设废旧电子电器产品、报废汽车、废塑料、废旧金属等回收利用示范基地,通过基地辐射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在全省形成一批各具特色、分工协作的产业集聚区(集群)。

 

专栏10 循环型城镇发展模式

1﹒资源型城市转型、多产业协同发展的城市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试点示范:安阳市、鹤壁市、焦作市、灵宝市等。

示范模式:发挥矿产和农业资源优势,发展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形成产业集聚、协同发展的城市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提高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一是以煤炭资源为基础,构建“煤炭—电力—粉煤灰/煤矸石—建材”,“煤炭—煤层气—电力”,“煤炭—煤化工”等产业链;二是推动农业产业循环化发展,形成“种植—养殖—深加工—废弃物利用”“养殖—粪便—沼气/有机肥—绿色农产品”,“秸秆—饲料/板材”等产业链,实现农业生产清洁化,形成多产业集聚、共生耦合的产业体系,推动资源依赖型产业向资源效益型产业转变。三是推动第三产业发展,发展工矿和农业生态旅游、现代物流、绿色商贸业。

2﹒构建以循环型服务业为特色的城市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试点示范:郑州市、开封市等。

示范模式:在郑州、开封等服务业发达地区,以资源循环利用、高效利用和保护环境为重点,提升产业层次,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进消费模式,改善人居环境,建设循环型城市。一是按照资源高效利用、充分利用的原则,加快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大力发展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生物医药等现代化产业。二是用循环经济理念改造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加快发展绿色交通、清洁能源,推进污水处理和回用、生活垃圾分类和资源化利用。三是倡导绿色消费,推广集商业、文化、体育、卫生、教育等社区服务于一体的“邻里中心”循环经济消费模式,实现物品循环利用、污染物集中防治。四是推广绿色建筑,开发利用地下空间,建设生态住宅,构建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生态人居体系。

四、循环型服务业

围绕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以循环经济理念改造提升生产性服务业和生活性服务业,减少废物排放,降低资源能源消耗以及对环境的影响,发展循环型服务业。

(一)现代物流业

努力提高物流业社会化、专业化、信息化程度,按照循环经济理念,优化全省物流业布局,建设生态物流园区,发展绿色物流,充分发挥区位、交通优势,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加快推进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建设,发展道路货物甩挂运输,建立共同配送机制,提高货物运输效率。调整动力结构,鼓励和引导运输企业选用自重轻、承载量大、能耗低、污染少的环保型车辆,降低运输成本。鼓励使用绿色包装,积极开发新的包装材料和包装工具,实现少耗材、可再用、可回收。

(二)信息服务业

积极运用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支持发展行业专用软件、嵌入式软件、基础软件等,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建立和完善经济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信息监控体系。通过发展信息服务业,提升产业技术水平,实现资源共享,促进循环经济发展。

(三)商贸流通业

优化商业网点布局,建立开放、高效、畅通、统一的绿色商品流通体系,加快推进传统商贸业向现代商贸业转变。积极培育市场,不断扩大绿色产品在消费市场中的份额,鼓励开设“绿色商店”,建立安全生产、流通、消费全过程质量控制系统,构建“高效率、无污染、低成本”的食品安全流通网络。

(四)餐饮服务业

推进餐馆、饭店油烟和餐厨垃圾的减量排放、有效收集和利用,鼓励使用节能餐厨设备和环保产品,替代传统的难降解、难回收、污染大的产品,减少一次性产品的使用。对餐饮集中服务区,利用规模效应集中回收和资源化利用饮食业废弃物。加强宾馆、酒店用水定额管理,有条件的要建设中水回用系统,处理后的中水作为卫生冲厕用水、绿化用水等。建设郑州市、洛阳市餐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试点。

(五)生态旅游业

以云台山、嵩山、尧山和龙门石窟、清明上河园等省内著名的风景名胜区和人文遗址为重点,实现固体废物减量化、资源化管理和无害化处理,加强旅游景区废物分类、回收和处理,加快生态旅游示范景区建设。加强景区水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推广普及生态厕所和免水冲式厕所,旅游景区的接待区应分期分批地建设小型污水处理装置,处理后的水作为中水循环使用。鼓励景区使用电、天然气、太阳能等清洁能源,鼓励使用电动观光游览车。积极开发绿色旅游产品,尽可能使用生态性材料和环境代价少的替代性材料。

五、资源循环利用产业

把资源再生利用产业、资源综合利用产业、生物质能开发利用产业和循环经济装备制造业等作为新兴产业,纳入战略性产业支持范围,促进其迅速做大做强,成为提升产业层次、壮大循环经济规模的重要抓手。

(一)资源再生利用产业

围绕生产及生活领域产生的报废机动车、废旧机电、废电子电器、废旧金属、废塑料等可再生资源,开展产品再制造和资源再生利用,实现废物资源化和再循环利用。

稳步推进再制造业发展。支持企业开展机动车零部件、大型工程机械、机电等产品再制造。在洛阳、南阳、焦作、新乡等装备制造基地,开展机械装备再制造示范,重点抓好南阳汽车发动机再制造、洛阳矿山机械再制造等试点示范。合理引导开展废旧轮胎翻新。支持发展再制造技术服务。

支持废旧商品再生利用。以废旧电子电器、废金属、废塑料等回收利用为重点,通过配套建设物流、信息、技术、环保设施等公共服务平台,吸引企业集群式发展,促进大企业和中小企业合作,形成一批各具特色、分工协作的再生资源加工利用集聚区。

 

专栏11 资源再生利用产业试点示范

1﹒以完善回收网络、建立交易市场、搭建公共平台、打造资源化利用体系为特色的再生资源园区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试点示范:大周镇再生金属回收加工区、中再生洛阳投资开发有限公司等。

示范模式:分为两类,一是专业回收加工废旧金属的回收加工园区,通过建设完善高效的回收网络、健全规范的交易市场体系,培育资源利用高效、技术先进的精深加工龙头企业,建设集废旧金属回收—分拣拆解—加工利用于一体的再生金属循环经济园区。二是综合性回收废旧资源再生利用园区。通过加强产业协调,搭建信息平台,引入市场机制,强化公共服务,增进产业藕合,形成“废旧商品回收—分捡—加工—冶炼—再生材料—成型—制品—销售”等循环经济产业链。

2﹒以建设有效回收体系、专业化处理电子废物为特色的再生利用企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试点示范:河南恒昌贵金属有限公司、河南艾瑞环保科技有限公司、河南格林美中钢再生资源有限公司等。

示范模式:通过建立电子废物回收网络,采用先进的再生处理技术及设备,建设污染物收集处理系统,构建“电子废物集中回收—高效资源化利用—无害化处置”循环经济产业链,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一是建立覆盖广的回收网络体系,并与国内、国际知名电子产品生产、销售商之间建立长期合作关系,保障电子废物来源;二是加强技术创新,提高电子废物再生利用率,从电子废物拆解的线路板中提取金、银、铜、铅、锡等金属,对拆解的废塑料进行改性,生产塑料托盘等产品,对电池进行破碎、电选(磁选),提取贵金属;三是实施清洁生产,加强过程管理,建立完善的污染物收集处理系统,实现固废、废气的无害化处理以及废水零排放。

3﹒依托骨干企业发展机电产品再制造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试点示范:中信重工机械股份有限公司、河南太行振动机械股份有限公司等。

示范模式:一是在洛阳矿山机械产业集聚区、新乡振动产业集聚区等,依托省内机械再制造骨干企业,围绕生产及生活领域产生的废旧机动车、大型机械装备等废旧资源,开展机械再制造园区试点,打造中部地区大型机械产品再制造和汽车发动机再制造示范基地。二是发展汽车零部件再制造,构建“旧件回收—拆解清洗—制造装配—检验测试—产品销售”再制造产业链。联合汽车销售公司回收旧件,销售再制造产品,拓宽旧件来源和产品销售渠道;在引进、消化、吸收国外尺寸修理和换件再制造技术的基础上,形成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制造技术。

(二)资源综合利用产业

围绕生产及生活领域产生的固体废物、尾矿废渣等,研发推广一批资源综合利用先进适用技术,提升资源综合利用水平,壮大资源综合利用产业规模。

大力发展资源综合利用装备和产品。积极推进移动式和固定式建筑垃圾处理、赤泥及冶炼废渣等大宗工业固废综合利用、农作物秸秆和畜禽粪便综合利用、餐厨垃圾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等技术装备的研发和示范工作。加快推广电石渣制水泥、造纸黑液碱回收、粉煤灰提铝、特种轮胎翻新、金属冶炼废渣和钼尾矿无害化农用、共伴生矿有价元素回收、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回收利用等技术。推动利用脱硫石膏、粉煤灰、煤矸石、冶炼废渣等固废生产新型建材,食用废油脂生产生物柴油,畜禽粪便、餐厨垃圾生产高效有机肥,二氧化碳生产可降解塑料等产品。

着力打造一批资源综合利用产业基地。依托焦作、鹤壁等产业废物产生量较大的省辖市,建设千万吨级产业废物综合利用示范基地。依托洛阳、三门峡等矿产开采废物产生量较大的省辖市,建设千万吨级尾矿(共伴生矿)资源综合利用示范基地。依托信阳市钼矿资源,建设“钼矿开采—尾矿无害化农用/资源综合回收”循环经济新兴产业示范基地。依托中国平煤神马能源化工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永城煤电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登封电厂集团有限公司等大型企业,建设百万吨级煤矸石、粉煤灰、脱硫石膏、电石渣、建筑垃圾等综合利用示范企业。

(三)生物质能开发利用产业

建设生物质能源示范基地。在南阳新能源产业集聚区,依托南阳天冠企业集团有限公司纤维乙醇成套设备,集成国内外先进技术,加大设计研发力度,加快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纤维乙醇成套装备技术,打造纤维乙醇成套装备制造基地。在南阳、周口、新乡等省辖市,依托特色产业集聚区,发挥骨干装备制造企业的产业基础和技术优势,着力突破集成设计、智能控制、绿色制造和关键总成技术,培育一批具有系统成套、工程承包、维修改造、备件供应、设备租赁、再制造等总承包能力的生物质能装备大型企业集团。在郑州、洛阳、开封、安阳、周口、漯河、焦作等餐厨废弃油脂和工业废弃油脂富集的省辖市,加快建立废弃油脂回收体系,到2015年,利用废弃油脂生产车用生物柴油能力达到20万吨。

有序推进生物质发电。依托南阳天冠企业集团有限公司等骨干企业,加快发展有机废弃物生产沼气、沼气制取生物天然气、民用沼气加压输送、撬装式压缩天然气(CNG)加气站以及生物天然气分布式能源集成等成套装备。发展2000千瓦以上大型沼气发电技术和装备。结合畜禽养殖场大型沼气工程、垃圾填埋气工程、城市污水处理和工业有机废水处理,建设大型沼气发电工程。稳步推进垃圾发电等其他生物质发电项目建设。到2015年,全省沼气发电装机容量达到30万千瓦,其他生物质发电装机容量达到50万千瓦。因地制宜利用林业三剩物、秸秆等生产固体颗粒燃料用于发电、取暖。

 

专栏12 生物质能开发利用产业试点示范

以打造生物质能源及废物代谢产业链为核心的酒精生产企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试点示范:南阳天冠企业集团有限公司等。

示范模式:通过加大科研投入力度,推进技术创新,努力延伸工业代谢流程和产品链,优化企业系统结构,变“点块式”发展为“链网式”发展,构建各系统中间产品、废弃物、能量的循环利用生态工业链。以小麦种植为始端,构建“小麦—麸皮—谷阮粉—燃料乙醇”、“燃料乙醇—DDGS—沼气—有机肥”等循环产业链。以小麦麸皮和小麦蛋白提取后剩余的渣物与杂粮混合生产燃料乙醇,麸皮制成膳食纤维,小麦蛋白作为粮食深加工产品供应市场。淀粉浆与粉碎后的杂粮生成燃料乙醇,废液生产沼气供本地居民使用和发电,沼渣经干燥处理制成高蛋白饲料供给养殖企业。通过物质、能量、信息交换和共享,形成具有特色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四)循环经济装备制造业以壮大规模、培育高端为目标,重点发展基础条件好、市场潜力大、带动作用强的技术装备,推动我省循环经济装备制造业快速发展。

加大关键技术装备研发力度。引导我省大型装备制造企业发挥优势,开发产业关联度高、市场潜力大的循环经济装备和产品。鼓励循环经济装备制造骨干企业围绕循环经济发展需求,加强关键技术引进吸收和自主创新,发展高端循环经济装备和产品。鼓励具备条件的企业在新型节能换热器、新型阴极结构铝电解、新型节能墙材、余热余压利用、智能电网、赤泥及大宗工业废渣利用、再生水回用、脱硫脱硝等重点领域,积极开展相关技术装备的研发和制造。

培育龙头骨干企业。以提高产品附加值和市场占有率为目标,引导和鼓励基础条件好、市场潜力大、整体带动性强的骨干企业通过兼并、联合、重组、上市等形式,加快规模扩张,形成产业带动效应大、辐射作用强的大型企业(集团)。发挥骨干企业技术、资金、人才优势,积极参与制定国家、行业和地方标准。到2015年年营业收入超10亿元的循环经济装备企业达到10家以上。

加快产业基地建设。在郑州市,依托郑州宇通集团有限公司、郑州煤矿机械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生茂光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装备制造企业,建设垃圾、污水处理和煤矿(采掘)、纺织、电动汽车、半导体照明等装备(产品)基地。在洛阳市,依托中信重工机械股份有限公司、洛阳中冶重工机械有限公司、中色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装备制造和技术服务龙头企业,建设余热余压发电、节能低碳型建(耐)材、高效发动机等装备(产品)基地。在平顶山、许昌市依托许继电气股份有限公司、河南平高电气股份有限公司等龙头企业,加快中原电气谷、平高电气城建设,重点发展智能电网设备、直流输电及电力自动化、高压变压器、风力发电成套设备、节能电机、变频设备等节能环保电气装备。

第五章 重点工程

围绕全省循环经济发展的目标和主要任务,实施尾矿(共伴生矿)综合利用、工业固废资源化利用、“城市矿产”综合开发利用、再制造示范、农林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循环型服务业示范、产业园区循环化改造和重大循环经济技术示范推广等八大循环经济重点工程。

一、尾矿(共伴生矿)综合利用工程

以铝土矿、钼矿、金矿等为重点,依托大型矿业集团,突破黄金、铅锌、镁等尾矿综合利用、共伴生矿提取等循环经济技术,建设尾矿、低品位矿、共伴生矿、难选冶矿、煤层气、油页岩及其他稀贵伴生资源的综合利用项目,提高矿产资源回采率和选矿回收率,提升共伴生矿、低品位矿、选矿尾矿及其他稀贵伴生资源的综合利用水平。“十二五”时期,重点实施栾川钼(钨)矿尾矿资源综合回收等26个尾矿(共伴生矿)综合利用项目。

二、工业固废资源化利用工程

以冶金、电力、建材、化工、食品、造纸等行业为重点,围绕大宗工业固废综合利用,利用粉煤灰、煤矸石、脱硫石膏、电石渣、冶金废渣、化工废渣等生产新型建材产品,突破赤泥综合利用、钼矿浮选废渣综合利用、食品加工废渣综合利用等关键技术,建设大型煤矸石(石煤、油母页岩)、煤泥发电和利用城市生活垃圾(含污泥)、煤层气、工业余热余压等发电项目。探索钢渣磁选尾渣等固废综合利用技术和途径。推广麸皮深加工、酒糟生产DDGS全蛋白饲料、羽毛加工生产蛋白质饲料、屠宰骨血深加工和综合利用技术。开展水泥、钢铁和电力等企业生产过程协同处置城市污泥、生活垃圾等废弃物试点示范。“十二五”时期,重点实施巩义天祥耐材有限公司年产20万吨石油压裂支撑剂项目等23个工业固废资源化利用项目。

三、“城市矿产”综合开发利用工程

围绕废旧电子电器、报废汽车、废旧金属等“城市矿产”,研发推广废旧电子电器拆解利用、废旧轮胎再生、特种轮胎翻新、建筑垃圾和路面材料综合利用、废旧金属再生利用等一批循环经济技术,建设30个废旧电子电器、废旧办公设备、废旧金属、废塑料等处理基地和20个报废汽车、大型机电设备回收拆解中心。支持博爱产业集聚区、洛阳循环经济产业园等创建国家级“城市矿产”示范基地。加快废旧商品回收体系建设,在郑州、漯河、商丘等地开展废旧商品回收体系建设试点。“十二五”时期,重点实施长葛大周镇再生金属加工区再生不锈钢精深加工等30个“城市矿产”综合开发利用项目。

四、再制造示范工程

围绕机动车零部件、大型工程机械、机电等再制造,着力研发突破废旧机电产品高效、清洁、无损拆解技术装备,支持在洛阳、南阳、焦作、新乡等装备制造基地开展汽车发动机、变速箱、发电机、汽车轮毂等零部件再制造,建设2—3个汽车零部件再制造基地。开展工程机械、机床、矿山机械和办公用品等再制造试点。集中力量支持一批机械装备再制造示范工程,抓好焦作煤矿机械再制造等示范项目。“十二五”时期,重点实施河南给力软管公司翻新10万套工程轮胎项目等9个再制造示范项目。

五、农林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工程

围绕农作物秸秆、畜禽粪便、林业三剩物等农林废弃物,重点推广秸秆生产饲料肥料、秸秆工厂化生产食用菌、畜禽粪便生产沼气和高效有机肥、林业剩余物生产中高密度纤维板和木塑型材等技术。开展秸秆收储运体系建设试点。“十二五”时期,重点实施鹤壁市恒隆态公司利用农业废弃物生产微生物菌剂及功能性菌肥项目等25个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项目。

六、循环型服务业示范工程

围绕生活性服务业,重点开展宾馆、餐饮、旅游等领域餐厨垃圾、食用废油脂等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污水深度处理和中水回用等。围绕生产性服务业,重点在批发零售、物流等领域开展循环化改造。在郑州、洛阳、新乡、驻马店等省辖市开展餐厨垃圾资源化利用试点。到2015年,设区城市全部建成餐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设施。

七、产业园区循环化改造工程

依托产业集聚区和省级循环经济试点园区,开展园区内资源循环利用的关键补链、物料闭路循环、循环经济基础设施和信息平台等循环经济项目建设。“十二五”时期,重点实施濮阳经济技术开发区、安阳高新技术产业区等20个产业园区循环化改造项目。

八、重大循环经济技术示范推广工程

依托采掘、工业、农业、建筑等领域重点工程和重点项目,开展煤炭绿色开采、尾矿(共伴生矿)综合利用、秸秆生产纤维乙醇产业化、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等试点示范。支持建设煤炭气化多联产示范工程。建设一批技术推广示范服务平台。“十二五”时期,重点实施安阳艾尔旺城市有机废弃物高效率厌氧消化技术及装备等12个循环经济技术示范项目。

第六章 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形成发展合力

强化组织建设。省循环经济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全省循环经济发展组织领导工作,统一部署全省循环经济工作,研究制定循环经济发展战略,协调解决循环经济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各地要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加强对循环经济发展工作的组织领导,建立健全循环经济工作领导机构和协调工作机制,做到责任、措施和投入“三到位”。省有关部门要加强协调配合,建立部门联动机制,督促规划实施,及时研究解决存在的问题。

落实责任主体。各级政府是规划实施的主体,要切实做好规划实施的指导协调工作,把规划的目标、主要任务及重点工程纳入本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发展改革部门负责循环经济发展综合协调指导,组织编制循环经济发展规划和年度计划,研究制定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工业和信息化部门负责工业和信息化领域的循环经济发展;环保部门负责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实行排放许可证制度,牵头控制污染物排放总量及对企业废物排放和处置的监督管理;科技部门负责循环经济新技术的研发及应用;农业部门负责做好农村沼气建设、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等农业循环经济发展工作;住房城乡建设部门负责建筑设计、建筑节能等建筑业循环经济发展工作;国土资源部门负责土地和矿产资源集约节约利用相关工作;统计部门负责建立循环经济统计指标体系;财政、商务、税务、质监等部门要根据各自职责积极做好循环经济发展的指导、监督、检查等工作。企业作为循环经济发展的市场主体,要按照发展循环经济的总体要求,明确目标责任,制定工作计划,加强内部管理,强化技术创新,主动推进循环经济发展。充分发挥行业协会作用,强化企业与政府沟通,提高行业自律和组织水平。

二、强化监督管理,规范发展市场

制定完善法规。起草我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循环经济促进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可再生能源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促进法》等办法和《河南省污染物减排条例》等,出台节约用电管理办法、资源综合利用管理办法等规章,研究制定废旧电子产品处理、废旧轮胎回收利用、包装物回收利用等实施办法。

贯彻实施标准。加强标准的宣传和贯彻,构建循环经济标准化信息平台,建立符合我省产业特征的循环经济标准体系。制定高耗能产品能耗限额强制性标准和大型公共建筑能耗限额标准,制定(修订)主要耗能行业节能设计规范,制定主要用能产品(设备)能效标准及节水、节材、废物回收与再利用等标准,推行绿色产品、绿色企业标准体系。完善监督管理机制,建立循环经济标准化考评体系。

加强能力建设。建立循环经济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和统计体系。支持建立循环经济信息系统和技术咨询服务体系。建立循环经济专家库,充分利用现有环境科研机构、服务机构和社会团体的力量,开展循环经济信息咨询、技术推广和宣传培训等。

强化监督管理。强化政府行政监察,依法加强对循环经济工作的监督管理。充分发挥人大、政协、基层组织以及社会团体、公众在发展循环经济过程中的监督作用。加强对循环经济主要指标的监测分析和目标考核。依法加强对矿产资源集约利用、节能、节水、资源综合利用、再生资源回收的监督管理,健全资源节约管理制度。企业要加强资源消耗定额管理、生产成本管理和全面质量管理,建立岗位责任制,完善计量、统计核算制度。

三、推进体制创新,激发发展活力

完善排污总量控制和排污权交易制度。合理确定全省污染排放总量控制指标,制定《污染物排放许可证管理办法》。逐步建立和完善排污权交易市场,开展排污权转让交易,使环境容量得到优化配置。鼓励开展节能量交易试点。

建立资源有偿使用和生态补偿制度。按照资源有偿使用原则,严格征收各类资源有偿使用费,完善资源的开发利用、节约和保护制度。落实《河南省水环境生态补偿暂行办法》,按照“谁开发、谁保护,谁破坏、谁恢复,谁受益、谁补偿”原则,征收生态补偿基金,建立生态补偿制度。

建立节能节水产品认证管理制度。全面推行能源审计和对标活动,强化能效标识产品、节能节水认证产品、环境标志产品、绿色标志食品、有机标志食品和绿色企业管理。加强节能、节水和再制造产品质量监督和诚信体系建设。

建立指标评价、统计核算、考核评价制度。各地、各重点行业要结合各自实际,加强循环经济评价体系和统计核算体系研究,定期对能耗、水耗、“三废”排放、资源综合利用等方面的指标执行情况进行指标评价、统计核算和考核评价。

四、完善政策措施,增强发展动力

加大财政支持力度。筛选储备循环经济发展重点项目,积极争取中央财政资金支持。把循环经济发展重点项目和技术开发、产业化示范项目纳入全省各级政府年度投资计划和财政预算,给予直接投资或资金补助、贷款贴息等。省级财政逐步加大对循环经济发展的投入,重点支持循环经济技术研发、重要产品开发、清洁生产、各类示范工程和循环经济产业园区、重点领域或行业的示范项目。制定政府绿色采购政策,将节能、节水、节材、资源综合利用等产品列入政府采购目录,优先采购。

落实税收优惠政策。认真落实国家节能、节水、资源综合利用产品和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的税收优惠政策,大力支持和鼓励废旧商品交易行业发展。对符合国家规定条件的绿色产品、清洁产品和可再生能源等依法给予相应税收优惠。完善价格激励政策。贯彻落实国家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各项价格政策,逐步建立能够反映资源稀缺程度、环境损害成本的价格机制。鼓励实施居民用水阶梯式价格制度,合理确定再生水价格,提高水资源重复利用水平;合理调整污水和垃圾处理费、排污费征收标准,鼓励企业实现零排放。扩大峰谷分时、丰枯电价执行范围,对光伏发电、风电、垃圾焚烧发电等可再生能源发电电价按照国家可再生发电价格和费用分摊规定执行。对国家明令淘汰和限制类项目及高耗能企业实行差别电价,限制高耗能高污染产业盲目发展,引导全社会节约资源。

拓宽融资渠道。贯彻落实国家发展改革委、中国人民银行、银监会、证监会《关于支持循环经济发展的投融资政策措施意见的通知》(发改环资〔2010〕801号)精神,对列为国家、省级循环经济示范试点的园区、企业和项目,金融机构要积极给予信贷支持,并做好相应的金融服务工作。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鼓励社会投资,引进外资,支持循环经济发展重点项目和重点工程。引导民间资金、国际资金进入我省循环经济新兴产业市场。鼓励有条件的循环经济企业上市融资。

五、加快科技进步,提高发展竞争力

搭建技术平台。各级政府要加大科技投入,充分利用科技三项费用支持循环经济技术研究开发,建立完善发展循环经济的技术创新机制。依托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和重点企业,建立循环经济技术创新孵化平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加大对资源节约、环境保护、产业链接等循环经济共性和关键技术的研发。鼓励和保护企业自主创新,支持有实力的企业与国内外知名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开展“产学研”合作。

实施人才工程。充分利用高等院校、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重点学科、特色专业、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研发中心等科技资源,重点培养一批循环经济领域项目管理和节能、节水及生态研究等领域的专业人才。引进一批具备循环经济理念的高层管理人才、研究人才和高技能人才。创新人才引进机制,建立科学合理的包括工资薪酬、福利待遇、股份分配等在内的激励机制,为发展循环经济提供强有力的人才资源保障。

加强技术推广应用。建立循环经济信息系统和技术咨询服务体系,及时向社会发布有关循环经济技术、管理和政策等方面的信息,开展信息咨询、技术推广、宣传培训等。制定发布发展循环经济技术、工艺和设备导向目录。鼓励推广应用高效节能装备和产品。

六、加强宣传教育,形成良好发展氛围

开展宣传教育活动。充分运用广播电视、报刊杂志、互联网等多种渠道,通过出版物、公益性广告、展览会、现场会、专题讲座等多种形式,组织开展循环经济教育和知识普及活动。开展群众性的技术革新和循环经济合理化建议活动,充分发动广大群众积极参与循环经济。教育部门要将循环经济发展内容编入教材,加强对大、中、小学生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国情教育,力争以教育影响学生、以学生影响家庭、以家庭影响社会,把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变成全体公民的自觉行为和社会风尚,形成全民参与循环经济的良好局面。加强对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领导干部、相关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的循环经济理念和知识的培训。

建设教育示范基地。加强循环经济先进典型模式宣传。提升南阳天冠企业集团有限公司、长葛大周镇国家循环经济教育示范基地,扩大其影响力。根据不同领域和行业特点,依托国家和省级循环经济试点企业和园区,建设一批循环经济特征明显、教育示范作用强的循环经济教育培训基地,搭建循环经济宣传教育平台,增强社会公众对发展循环经济的感性认识。

河南省
生态环境厅
企业服务日
活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