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信息公开 > 政府信息公开 > 信息公开目录 > 主题分类 > 环境质量信息 > 河南省环境状况公报
索 引 号: 005185040/2011-00014 分类: 环境管理业务信息\环境信息化
发布机构: 河南省环境保护厅 发文日期: 2011-06-05
名  称: 2010年河南省环境状况公报
文  号: 有 效 性: 生效

2010年河南省环境状况公报

 2010年河南省环境状况公报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第十一条“国务院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定期发布环境状况公报”的规定,现发布《2010年河南省环境状况公报》。

    综述

    2010年 ,全省环境保护工作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改善环境质量为目标,以污染减排为主线,以解决危害群众健康和影响可持续发展的突出环境问题为重点,充分发挥环境保护在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中的重要作用,开拓创新,克难攻坚,强化措施,狠抓落实,全面完成各项工作任务,努力做到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推动经济社会科学发展。

    全省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量分别较上年减排1.03%和1.20%,完成了分别削减0.8%和1.2%的年度目标任务;较2005年分别减排14.02%和17.59%,较好地完成了国家下达我省10.8%和14%的“十一五”减排目标。全省地表水83个省控河流断面化学需氧量、氨氮浓度年均值分别为22.7毫克/升和2.15毫克/升,较上年分别下降11.7%和15.2%,较2005年分别下降41.4%和61.7%。城市环境空气质量达到优、良天数的比例为88.2%,较上年下降2.6个百分点,较2005年上升5.6个百分点。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源地取水水质达标率达到100%,较上年上升0.5个百分点,较2005年上升2.0个百分点。全省电离辐射环境质量仍然保持在天然本底水平,电磁辐射环境质量状况继续保持良好水平。

    虽然全省环境保护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但全省环境形势依然十分严峻。特别是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结构性污染问题仍将长期存在,污染物排放量刚性增长,污染减排形势更加严峻,环境监管任务日益繁重,改善环境质量的难度越来越大。

水环境

    状况

    与上年相比,2010年全省地表水总体污染程度有所减轻,加权平均综合污染指数由0.34降至0.32。省辖四大流域污染程度由重到轻依次是:海河流域、淮河流域、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主要污染物为五日生化需氧量、氨氮和高锰酸盐指数。

    全省监控河段总长度为7979.4公里,其中Ⅰ~Ⅲ类水质河段长4813.1公里,占监控河段总长度的60.3%,比上年增加7.0个百分点,增加559.7公里;Ⅳ类水质河段长903.0 公里,占11.3%,比上年减少1.9个百分点,减少146.7公里;Ⅴ类水质河段长522.5 公里,占6.6%,比上年减少1.4个百分点,减少110.8公里;劣Ⅴ类水质河段长1740.8公里,占21.8%,比上年减少3.7个百分点,减少302.2公里。

    1.淮河流域

    水质级别为轻污染。主要污染因子为五日生化需氧量、高锰酸盐指数和氨氮。

    监控的4513.1公里河段长度中,Ⅰ~Ⅲ类水质河段长2605.8公里,占监控河段长度的57.7%,比上年增加420.8公里;Ⅳ类水质河段长694.2公里,占15.4%,比上年减少115.6公里;Ⅴ类水质河段长226.9公里,占5.0%,比上年减少73.0公里;劣Ⅴ类水质河段长986.2公里,占21.9%,比上年减少232.2公里。

    与上年相比,淮河干流、浉河、竹竿河、潢河、白露河、史灌河、汝河、臻头河、沙河、北汝河、澧河水质级别继续保持优或良,洪河仍为轻污染,涡河、沱河仍为中污染,黑茨河由轻污染变为良,颍河、泉河由中污染变为轻污染,大沙河由重污染变为轻污染,清潩河、贾鲁河、双洎河、黑河、惠济河、包河仍为重污染。重污染的河流中,清潩河、包河污染程度有所减轻;贾鲁河、惠济河、黑河污染程度基本无变化;双洎河污染程度有所加重。

    2.海河流域

    水质级别为中污染。主要污染因子为氨氮、五日生化需氧量和高锰酸盐指数。

    监控的788.8公里河段长度中,Ⅰ~Ⅲ类水质河段长205.5公里,占监控河段长度的26.0%;无Ⅳ类水质河段;Ⅴ类水质河段长73.3公里,占监控河段长度的9.3%;劣Ⅴ类水质河段长510.0公里,占64.7%,与上年相比基本无变化,但主要污染因子浓度有所下降。

    与上年相比,淇河水质级别继续保持优,安阳河仍为轻污染,汤河仍为中污染,卫河、共产主义渠、马颊河仍为重污染。重污染的河流中,共产主义渠、卫河、马颊河污染程度基本无变化。

    3.黄河流域 

    水质级别为轻污染。主要污染因子为五日生化需氧量、高锰酸盐指数和氨氮。

    监控的1912.9公里河段长度中,Ⅰ~Ⅲ类水质河段长1338.0公里,占监控河段长度的70.0 %,比上年减少13.0公里;Ⅳ类水质河段长108.0公里,占5.6%,比上年增加20.0公里;Ⅴ类水质河段长222.3公里,占11.6%,比上年增加63.0公里;劣Ⅴ类水质河段长244.6公里,占12.8%,比上年减少70.0公里。

    与上年相比,黄河干流、宏农涧河、洛河、伊河水质级别继续保持优或良,沁河、天然文岩渠仍为中污染,蟒河、金堤河仍为重污染。重污染的河流中,蟒河污染程度有所减轻,金堤河污染程度有所加重。

    4.长江流域

    水质级别为良。主要污染因子为五日生化需氧量、高锰酸盐指数和氨氮。

    监控的764.6公里河段长度中,Ⅰ~Ⅲ类水质河段长663.8公里,占监控河段长度的86.8%,比上年增加151.9公里;Ⅳ类水质河段长100.8公里,占13.2%,比上年减少51.1公里;无Ⅴ类水质,比上年减少100.8公里;无劣Ⅴ类水质,与上年持平。

    与上年相比,白河、老灌河水质级别继续保持良。湍河、唐河水质级别由轻污染变为良。

    5.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源地

    全省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级别为良好,与上年相比基本稳定。濮阳、驻马店、平顶山、鹤壁、许昌、郑州6个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级别为优,洛阳、济源、三门峡、新乡、安阳、信阳、商丘、焦作、开封、漯河、周口、南阳12个城市水质级别为良好。

    6.城市地下水

    全省城市地下水水质级别为良好,与上年相比基本稳定。鹤壁、南阳、郑州3个城市地下水水质级别为优,漯河、驻马店、平顶山、焦作、许昌、洛阳、三门峡、商丘、周口、安阳、济源、信阳、新乡13个城市地下水水质级别为良好,开封、濮阳2个城市为较差。

    7.水库

    全省水库总体水质较好。监控的23座大中型水库中,故县水库、窄口水库水质达到Ⅰ类标准;尖岗水库、白沙水库、陆浑水库、白龟山水库、孤石滩水库、昭平台水库、彰武水库、小浪底水库、鸭河口水库、南湾水库、鲇鱼山水库、泼河水库、五岳水库、板桥水库、薄山水库、宋家场水库水质达到Ⅱ类标准;石漫滩水库、石山口水库、宿鸭湖水库水质达到Ⅲ类标准;三门峡水库(石油类为Ⅳ类)水质达到Ⅳ类标准。

    省辖丹江口水库陶岔取水口水质达到Ⅱ类标准。

    废水及主要污染物排放情况

    2010年,全省工业和城镇生活废水排放量为35.87亿吨。其中工业废水排放量为15.04亿吨,占废水排放量的42%;城镇生活废水排放量为20.83亿吨,占废水排放量的58%;主要污染物化学需氧量排放量为61.97万吨,比上年减少0.65万吨。

    措施与行动

    组织开展黑河、安阳河、蟒河、金堤河流域环境综合整治,强力推进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考核,建立河南省地表水水质监控预警机制,实行全流域水环境生态补偿,有效改善水环境质量。

    组织开展对216个城镇饮用水水源地和16个“以奖促治”农村饮用水水源地信息调查和评估工作,试点划定县城集中式饮用水水源保护区。

    组织开展对99家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管网配套,100家涉水企业深度治理。截至2010年底,全省已建成城市污水处理厂146座,建成总规模为641.55万吨/日,实现稳定运行、达标排放。建成乡镇污水处理厂27座,日处理能力23万吨。

    对造纸、皮革、印染、化工等水污染严重行业的建设项目提高环境准入标准,坚持规划环评先行,对敏感区域的涉水项目开展水环境承载能力专题分析,严格审查,合理引导。

    在全省重点河流、饮用水源地、重点废水污染源和城市污水处理厂建成自动监控系统,对水环境质量和主要污染物实施在线自动监控,定期通报监控情况。

大气环境

    状况

    2010年,全省城市环境空气质量主要污染物为可吸入颗粒物。18个省辖市城市环境空气质量级别均为良。与上年相比,全省城市环境空气质量基本稳定。

   国家环境保护重点城市郑州、开封、洛阳、平顶山、三门峡5个城市二氧化硫浓度年均值达到二级标准,安阳、焦作达到三级标准。与上年相比,二氧化硫浓度年均值基本持平。

    全省省辖城市降水平均pH值为6.41,酸雨平均发生率为0.4%。济源、周口、南阳3个城市出现酸雨,酸雨发生率分别为5.0%、4.5%、2.2%。与上年相比,全省省辖城市降水平均pH值下降0.23,酸雨平均发生率上升0.1个百分点,济源、周口、南阳3个城市酸雨发生率分别上升2.5、4.5和1.4个百分点。

    废气及主要污染物排放情况

    2010年,全省工业废气排放量为22709亿标立方米,主要污染物二氧化硫排放量为133.87万吨,烟尘排放量为54.6万吨,工业粉尘排放量为22.7万吨,分别比上年减少排放1.63万吨、5.1万吨和2.2万吨。

    措施与行动

    加强对燃煤电厂脱硫改造,强化非电企业脱硫工程建设。对33台燃煤机组进行了提高综合脱硫效率改造, 58家非电企业建成脱硫设施。

    加大结构调整力度。关闭了92台小火电机组,淘汰了482家企业落后产能。

    推进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完成耐火材料、陶瓷、净水剂清洁能源替代,关闭取缔城市小型燃煤锅炉565台,对郑西高铁河南段沿线、平顶山石龙区、义马、渑池等重点区域,铅冶炼、电解铝、焦化等重点行业实施环境综合整治,改善大气环境质量。

    暂停审批扩大产能的钢铁、水泥、平板玻璃、多晶硅、煤化工等产能过剩行业的建设项目,有效抑制大气污染严重行业的发展。

    在全省县级以上城市、环境综合整治重点区域和废气污染源建成自动监控系统,对空气质量和废气主要污染物排放实施在线自动监控,定期通报监控情况。

声环境

    状况

    2010年,全省城市建成区声环境质量级别为较好。城市功能区噪声测点达标率为88.5%,城市道路交通噪声路段达标率为87.2%。与上年相比,城市功能区噪声测点达标率上升0.4个百分点;城市道路交通噪声路段达标率上升2.7个百分点。

    周口、濮阳、新乡、济源4个城市建成区声环境质量级别为好;三门峡、信阳、鹤壁、开封、安阳、许昌、洛阳、南阳、平顶山、驻马店、焦作11个城市为较好;漯河、商丘、郑州为轻度污染。与上年相比,信阳由轻度污染变为较好,濮阳、新乡由较好变为好;三门峡由好变为较好;漯河、商丘、郑州由较好变为轻度污染。

    濮阳、周口、济源、三门峡、新乡、漯河、商丘、焦作、驻马店、鹤壁、信阳、南阳、平顶山、郑州、洛阳15个城市道路交通声环境质量级别为好;许昌、安阳、开封3个城市为较好。与上年相比,洛阳由较好变为好;信阳由轻度污染变为好;许昌由好变为较好。

    措施与行动

    继续做好噪声治理基础工作,加强对建设施工工地等重点区域的日常监督管理;严格审批,要求建设单位选用低噪声生产设备,高噪声设备采取基础减振和隔声降噪、消声等措施;督促企业加强厂区、厂界的绿化工作,确保厂界噪声达标。

固体废物

    状况

    2010年,全省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10713.79万吨,其中危险废物产生量18.64万吨,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量8380.44万吨(含综合利用往年贮存量)、贮存量 721.66万吨、处置量 1770.42万吨、排放量0.22万吨。

    措施与行动

    组织开展危险废物经营单位危险废物管理达标率专项检查、医疗废物处置设施运营管理年活动、危险废物集中处置观摩督导活动;对尉氏县废旧金属冶炼进行环境综合整治。

    积极推进医疗废物和危险废物集中处置中心建设。目前,投入运行的医疗废物处置中心9座,试运行的医疗废物处置中心6座。

全省共建有生活垃圾处理场124座,建成总规模为日处理生活垃圾3.3万吨。 2010年累计处理生活垃圾约1200万吨。

对新建项目中有固体废物产生的单位,要求建设单位严格按照相关标准,建设有“三防”措施的固废处置设施,防止二次污染。

辐射环境

    状况

    电离辐射环境质量 2010年对全省10个辐射环境国控点进行了监测,全省陆地γ辐射空气吸收剂量率范围在53.1~101.3纳戈瑞/小时之间,平均79.3纳戈瑞/小时,与河南省天然放射性本底调查结果相比没有明显变化,均在天然辐射本底正常波动范围内。

    重点污染源辐射环境质量 河南省放射性废物库安全运行,周围放射性水平未发现明显变化;核工业781退役项目始终处于有效监控内,覆盖的植被保持完整,未发生放射性矿物质扩散事件。

    电磁辐射环境质量 2010年电磁辐射环境国控监测点0.1兆赫兹~3吉赫兹频段内电磁辐射综合场强监测结果在0.48~0.59伏/米之间;河南省广播电视发射塔周边电磁辐射环境监测点0.1兆赫兹~3吉赫兹频段内综合场强范围监测结果在0.85~1.33伏/米之间,低于国家标准规定的环境电磁辐射水平限值。

    措施与行动

    组织开展“辐射监管执法年”活动,共对3289家辐射工作单位实施了监督检查,督促整改安全防护措施420余项。

    加强废旧放射源和放射性废物的收贮工作,全年共安全收贮废旧放射源288枚,放射性废物5.6吨,确保了全省辐射环境安全。

    加强核与辐射环境监管能力建设。在全省建成辐射环境自动监控系统,对全省辐射环境质量与重点放射源实施在线自动监控。

生态环境

    状况

    河南省地处我国东西南北过渡带,地貌类型复杂,气候变化多样,旱涝灾害频繁,自然生态环境脆弱,生态承载力较低。2010年,全省水土流失得到一定控制,造林绿化成绩显著,农村环保工作得到加强,全省生态环境状况趋向好转,局部地区生态环境质量有所改善,生态保护和建设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总体来看,全省生态环境问题仍较突出,具体表现在:森林生态系统生态功能较弱,矿产资源重点开发区的生态破坏问题没有得到根本改善,农村生活污水、垃圾及种植养殖废弃物排放量逐年增加,农村环境问题仍较突出。

    气候 2010年,全省气温略偏高,降水略偏多,日照偏少。全省年平均气温为14.8℃,较常年偏高0.4℃,已连续7年高于常年值;除春季气温偏低外,冬、夏、秋三季不同程度偏高。全省年平均降水量为782.7毫米,较常年偏多7%;冬、秋季偏少,春、夏季偏多。全省年平均日照时数为1850小时,比常年偏少262.1小时,已连续13年少于常年值;四季日照均偏少,其中夏季偏少明显。总体看,2010年全省气候条件正常,年内暴雨洪涝灾害和低温、冻害雪灾较常年偏重,干旱和风雹灾害较常年偏轻,农业气候年景属于偏好年份。

    森林 全省林业用地面积502.02万公顷,其中森林面积370.57万公顷,森林覆盖率22.19%,森林蓄积1.29亿立方米。2010年全省完成人工造林合格面积27.71万公顷,森林抚育和改造面积1.66万公顷,义务植树20914万株,完成8370个村的绿化任务,全省已有102个(市、区)达到林业生态县建设标准,现有林业资源每年吸收固定二氧化碳7984万吨。

    绿地 截至2010年底,全省18个省辖市城市园林绿地总面积达到4.94万公顷,公园绿地面积达1.37万公顷,绿地率、绿化覆盖率和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分别达到了33%、38%和9平方米。

    风景名胜区 截至2010年底,我省已有11个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23处省级风景名胜区。省级以上风景名胜区面积达34000多平方公里。

    自然保护区 截至2010年,全省共有自然保护区35个,其中国家级11个,省级21个,地市级1个,县级2个,总面积73.48万公顷。

    物种 全省有维管束植物近4000种,分属198科、1142属,其中列入国家重点保护植物名录的27种(国家一级3种,国家二级24种),列入省重点保护植物名录的98种。已知的野生陆生脊椎动物520种,其中两栖动物20种、爬行动物38种、鸟类382种、兽类80种。列入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15种:金雕、白尾海雕、白肩雕、玉带海雕、丹顶鹤、白鹤、白头鹤、大鸨、小鸨、白鹳、黑鹳、金钱豹、原麝、林麝、梅花鹿。

    湿地 全省湿地总面积110万公顷(含水稻田44万公顷),占全省国土总面积的6.6%。已建立湿地类型自然保护区17处,其中国家级3处。湿地保护区总面积26.81万公顷,占全省湿地总面积(不含水稻田)的4.03%。

    生态示范建设与农村环保 2010年,全省创建完成2个省级生态县、100个省级生态乡镇、450个省级生态村;完成142个县(市、区)畜禽禁养区划定工作;对77个村庄实施农村环境连片综合整治,深入推进农村环保工作。

    措施与行动

    开展生态省创建,省政府办公厅下发了省发改委、省环保厅联合制定的《河南生态省建设规划纲要编制工作实施方案》,开始编制《河南生态省建设规划纲要》。

    以生态示范创建为载体,以点带面,引导广大农民发展生态产业和绿色经济,推进区域生态环境改善。

    严格控制农村面源污染,完成全省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加大对生态环境影响类建设项目的环境管理力度。抓好粮食核心区环保措施的落实,健全“以奖代补”、“以奖促治”机制。

    强化林业生态省建设,加强全省植树造林工程,全年共落实年度林业生态省建设资金96.42亿元,较上年增长22%;义务植树5144万人次;规范林木流转秩序,建立林权交易机构;严格征占用林地定额管理和森林采伐限额管理制度;强化各项应急措施落实,全年发生的519起森林火灾得到及时处置;成功举办了第二届中国绿化博览会、第十届中原花木交易博览会。

    认真组织“世界湿地日”、“爱鸟周”和“野生动物保护宣传月”等重要节日宣传活动,增强全社会保护野生动植物、关注生态建设的意识;切实搞好野生动植物保护和自然保护区工程建设,对保护区的建设管理进行检查评估,制定湿地保护工程实施规划,不断提高自然资源保护能力;加强珍稀濒危野生动物迁地保护。

环境监督管理

    环境法制 2010年,全省环保法制建设和环境经济政策实施工作取得新进展。一是《河南省水环境污染防治条例》自2010年3月1日起施行;《河南省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分级审批规定》(修订)自2010年5月15日起施行;《河南省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条例(草案)》通过了省人大常委会一审。二是积极实施环境经济政策,完善水环境生态补偿制度,印发了《河南省水环境生态补偿暂行办法》,在全省全流域实施水环境生态补偿,2010年共扣缴生态补偿金4638.20万元;强力推进排污权交易试点工作,全年交易198笔,交易金额3016.48万元。三是全省共立案环境违法案件2403起,省环保厅对襄城县实施了区域限批、对13个典型的环境违法企业实施挂牌督办、两家环境违法企业列入环保“黑名单”。

    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 2010年,我省强力推进工程减排、结构减排、监管减排各项措施的落实。先后召开了污染减排工作电视电话会议、污染减排推进会,下发了《关于加大工作力度确保实现“十一五”污染减排目标的通知》,进一步强化污染减排动态管理制度,对存在问题及时提出减排预警;加强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监测体系建设,我省在国家考核中取得了优秀成绩;出台《河南省污染减排档案管理标准化建设方案》,规范减排档案管理,为减排核查核算提供坚实的支撑。

    重点流域区域环境综合整治 2010年,省委、省政府继续将环境综合整治作为“十项民生工程”的内容之一,对黑河、安阳河等重点流域,平顶山石龙区、三门峡义马等重点区域及焦化、洗煤、废旧金属冶炼等重点行业进行综合整治。开展郑西高铁河南段沿线环境综合整治,对528个项目完成治理任务或实施关闭、搬迁、停产措施,有效保障了沿线的行车安全和环境安全。

    清洁生产审核 制定了《河南省环保厅加快推进重点企业清洁生产工作方案》,全面部署对5个重金属污染防治重点防控行业、7个产能过剩主要行业为主的重点企业清洁生产审核工作,全年对146家重点企业开展清洁生产审核,其中111家企业已通过验收。通过实施清洁生产方案,企业年节能折合32.3万吨标煤,减少废水排放量1356.94万吨,削减化学需氧量1365.6吨、二氧化硫2293.81吨。

    环境影响评价 2010年,全省各级环保部门切实将环境影响评价作为市场准入的重要门槛,认真贯彻实施《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条例》,积极推动重点行业、重点区域和其他综合性规划、专项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下放部分建设项目环评审批权,强化了省级环保部门的宏观管理职能和市县环保部门的具体监管责任。

    2010年,全省共审批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14929个。项目投资总额为6601.63亿元,环保投资总额为166.79亿元。通过严格准入标准、实施区域削减和“上大压小”、“以新带老”等措施,提升了项目的清洁生产水平和污染治理水平,有效控制污染增量。

    建立审批项目跟踪调度制度,对“十一五”期间省级审批的建设项目进行全面清理,掌握了1071个项目的进展情况,对“三同时”管理中发现的32个严重环境违法项目下达责令停产、罚款通知,对60个在试生产及验收过程中存在问题的项目下达整改通知,专人督促整改情况的落实。对3760个建设项目实施了竣工环保验收。

    环境监察 2010年,全省各级环境监察机构加大对重点污染源减排工程及建设项目的环境监察力度,认真查处危害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全年共检查企业37190家次,查处纠正环境违法违规行为4022起,移交各级环保行政部门立案查处1338起。组织开展了整治违法排污企业保障群众健康环保专项行动和燃煤锅炉专项整治、土炼油专项整治、污水处理厂、省管燃煤电厂、畜禽养殖等专项执法检查。全省12369环保投诉热线共受理各类有效举报16285件,结案率100%。制定了全省重点污染源环境监察办法等47项规章制度和技术规范。强化环境监察标准化建设,省环境监察总队、18个市级环境监察支队、84个县级环境监察大队通过了标准化达标验收。

    环境监测 2010年,省环保厅重点组织做好全省地表水责任目标断面、国控省控重点污染源的监督性监测,污水处理厂的现场监测和在线仪器的比对校核监测,共编制各类环境质量报告882期、135万余字。开展监督监测、同步监测、抽查监测和委托监测500多次,分析样品2000多个,报出数据10000多个。加强环境监测能力建设,认真实施“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三年行动计划”,对17个省辖市站、72个县级站考核合格的1273名环境监测人员发放《河南省环境监测人员合格证》;大力开展环境监测科研,经省科技厅批准,省环境监测中心开展省环境监测技术重点实验室建设工作,开展环境监测科研项目14项,其中国家、省部级科研项目10项,省环保厅科研项目3项。强化环境监测管理,开展自动监控设施有效性审核工作,发放自动监控设备数据有效性审核合格标志2827张。

    专栏

    【重要会议和重大活动】1月31日,省政府在郑州召开全省环境保护工作会议,回顾总结2009年的环保工作,分析研究面临的环境形势,全面安排2010年的重点工作。张大卫副省长作重要讲话,各省辖市政府向省政府递交了2010年度环境保护目标责任书。

    3月13日,省政府成立河南省环境保护委员会,统一协调指挥全省环境保护工作和环境应急事件处置。张大卫副省长任委员会主任,省政府副秘书长、省环保厅厅长、省发展改革委主任担任委员会副主任,有关厅局主要负责同志任委员会委员。

    7月27日,全省农村环境保护暨生态建设示范工作会议在郑州召开,会上传达了郭庚茂省长关于农村环保工作的重要指示,张大卫副省长、环保部生态司庄国泰司长出席会议并讲话。

    9月14日,省政府在三门峡义马市召开郑西高铁河南段沿线环境综合整治暨铬渣处置现场会,张大卫副省长出席会议并讲话。

    【环境自动监控系统建设】 2010年,全省环境自动监控系统建成启用,完成134个地表水责任目标断面水质自动站、14个饮用水源地水质自动站、210个环境空气质量自动站、15个重点区域环境空气质量自动站、26个电离辐射和20个电磁辐射环境质量自动站、17个重点放射源自动站、4个通道式辐射监测报警系统、655家重点污染源企业1108个监控基站建设,建立起“建运合一”的第三方运行服务体系、环境应急监测与指挥系统及环境自动监控专网;完成省、省辖市、县(市)三级监控中心与城市污水处理厂、重点污染源、辐射环境四个监控分中心的建设;强化监控系统运行管理,加强前端监控基站的日常巡检与自动监控设施的数据有效性审核工作,编制各类监控报告160余期。自动监控数据逐步应用于污染减排、环境执法、环境质量监管、排污收费等环保领域。

    【企业服务年活动 2010年,各级环保部门积极开展企业服务年活动,建立和实施 “重点项目分片包干”、“产业集聚区联系点”、“定期走访企业”等长效机制。对重大项目,坚持上门走访、跟踪服务,建立“直通车”制度。扎实推进重大项目联审联批工作,1044个省重点项目和转型升级双千工程项目的环评审批率达93.7%。2010年,省环保厅被省政府授予“企业服务活动先进单位”和“重点项目建设先进单位”称号。

    【产业集聚区环境管理】2010年,各级环保部门积极推动产业集聚区发展,完成了178个产业集聚区规划环评审查工作;创新环评管理机制,制定并实施了《关于进一步支持产业集聚区发展的意见》和《关于深化产业集聚区环境管理和服务的若干意见》等政策措施;大力推进产业集聚区环境服务与管理平台建设,建立了环评管理服务平台、产业集聚区环境监测平台和统计考核平台;积极开展环境友好型示范产业集聚区创建活动,通过示范带动作用,全面提升我省产业集聚区环境意识,促进产业集聚区健康可持续发展。

    【环境科研与管理】继续抓好水专项工作,涉及我省的4个水专项项目(课题)顺利通过国家的中期考核,在攻克水污染控制技术和管理瓶颈方面取得重要突破,其中“流域生态补偿研究”子课题研究成果总体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完成河南省主要污染物环境容量研究工作。完成2010年度全省环保系统环保科技进步奖评审,共评选出一等奖5项,二等奖6项,三等奖3项。制定了《河南省环境污染治理设施运营资质管理办法(试行)》。首次评选出“河南省环保产业骨干企业”21家,引进推广环保新技术一项。

    【环境标准】加强了污染物排放地方环境标准的调研、制定工作。《河南省啤酒行业污染物排放标准》编制完成,拟报省政府批准发布;开展了铅锌冶炼行业排放标准研究和白酒、酒精等行业地方环境标准的调研工作。

    【环境宣传教育】 坚持新闻发布制度,保障公众环境知情权。持续开展“中原环保世纪行” 宣传活动,隆重表彰了一批“中原环保世纪行”15周年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组织开展“环境大接访”、“6·5”世界环境日大型广场纪念活动,举办《河南省水污染防治条例》有奖知识竞赛,在省级以上媒体播发环境新闻730余篇(条),与河南电视台联办《环保中原》电视栏目,全年播出52期,《河南法制报·环保专版》全年编发49期,编辑出版《中州环境》12期。扎实推进“绿色”系列创建,又有41所学校、32家企业、29个社区通过省级考核验收,受到命名表彰,社会公众环境意识进一步提高。

    【环境应急】 2010年,省政府分别出台了《关于批转河南省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的通知》和《关于加强环境应急管理工作的意见》。省环保厅成立了环境应急与指挥领导小组及办公室,负责全省环境应急日常管理和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应对工作。2010年共处置中石油渭南柴油泄漏黄河水污染、驻马店华豫恒通化工有限公司压缩车间爆炸等28起突发环境事件。

    【环境信访和建议提案办理】 2010年,全省环保系统共受理群众来信2409件,接待群众来访1078批1766人次,处理率100%。其中,省环保厅受理群众来信390件,接待群众来访302批508人次,处理率100%。各级环保部门共办理人大建议186件、政协提案419件,办结率100%。其中,省环保厅办理人大建议8件、政协提案22件,代表、委员满意率100%。全省未发生来省或赴京集体上访、非正常上访、恶性上访事件。2010年,省环保厅被评为省人大代表建议办理工作先进单位、省政协提案办理先进单位、全省社会矛盾化解先进单位。

    【环保国际合作与交流】 2010年,加强了《关于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的斯德哥尔摩公约》履约工作,开展了全省POPs基础调查,制定了“十二五”POPs污染防治规划。

    新乡市医疗废物集中处置项目被列入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UNIDO)和环境保护部联合开展的全球环境基金(GEF)“中国医疗废物可持续环境管理项目医疗废物综合管理示范城市”创建范围。

    继续开展淘汰消耗臭氧层物质(ODS)能力建设工作。积极参与汞污染防治国际合作活动,开展汞污染防治国际合作试点项目。

    2010年,省环保厅先后组织了28名环境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赴美国、加拿大、芬兰、瑞典、意大利、日本等国家进行培训、学习。继续与日本三重县环境森林部进行合作交流。

    【机构改革和人员情况】 2010年,环保机构建设得到进一步加强。省政府批准成立了省环境保护委员会,省编委批准成立了河南省环境监控中心,省环境监测中心站更名为省环境监测中心。18个省辖市在机构改革中,都不同程度地加强了机构和环保队伍建设。全省有16593个行政村设置了专兼职环保人员,有效强化了基层环保管理机制。

    【人员培训】 2010年,继续加大培训力度,着力提高环保系统人员的综合素质。省环保厅全年共组织培训近4000人,其中:94名处以上干部参加了省委组织部开展的自主选学培训; 21人参加省委组织部、省委党校、省直党校举办的厅级、处级和科级干部培训班全省环保系统技术工人340人进行晋级岗位培训;对116名县区环保局长进行了系统培训;对全省环境监察人员1511人、环境监测人员500余人、环境监控人员400余人进行了培训;举办全省环境突发事件舆论引导与新闻发布培训班、河南省核与辐射安全监管高级研讨班。

    【第一届环境监测大比武】 省环保厅、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省总工会在全国环境监测专业技术人员大比武启动仪式后,率先开展全省环境监测技术人员大比武活动,并从全省环境监测系统中遴选出素质高、业务精、能力强的技术尖子,组队参加全国第一届环境监测专业技术人员大比武活动,最终获得团体、个人“双第一”的优异成绩,潘本锋同志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通过大比武活动,在全省环境监测系统内掀起了学习监测理论、苦练监测技术、提高监测水平的热潮,营造了“比学习、比技术、比水平”的浓厚氛围,提升了全省环境监测人员的整体素质和技术水平。

    【全省环境监察大比武】2010年11月,在郑州举办了全省环境监察大比武活动,这是我省在环境监察队伍建设上的有益探索。通过对环境监察知识竞赛、污染物辨别、快速测定仪使用、环境违法案件案卷制作比赛的全面考核,促进了全省环境监察人员整体素质的提高。

    【环保系统行风建设】 2010年,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工作方针,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建立了全省环保系统纪检组长座谈会、政风行风年度目标考核制度,落实重要节假日廉政检查、重大事项报告、领导干部廉政档案完善、领导干部公务出国登记等工作;抓好工程建设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治理、“两转两提”和全省“环境大接访”活动,促进政风行风建设深入开展。

    【环保系统精神文明建设】 2010年,全省环保系统紧紧围绕环保中心工作,开展创先争优活动抓党建,建设学习型组织抓提升,创建文明单位活动抓持续,坚持服务基层抓落实,深入开展“学沈浩事迹、做环保卫士”主题学习实践活动和“向田洪光同志学习”活动,充分发挥各级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为确保完成环保工作任务提供了有力的思想保证和精神动力。全省环保系统精神文明建设再上新台阶,2010年,省环保厅成功再创省级文明单位,全省环保系统中已有1个国家级文明单位、37个省级文明单位、90个市级文明单位。

河南省
生态环境厅
企业服务日
活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