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信息公开 > 政府信息公开 > 信息公开目录 > 主题分类 > 环境质量信息 > 河南省环境状况公报
索 引 号: 10320-0202-2005-00002 分类: 环境管理业务信息\环境信息化
发布机构: 河南省环境保护厅 发文日期: 2005-12-16
名  称: 2001年河南省环境状况公报
文  号: 有 效 性: 生效

2001年河南省环境状况公报

综 述

       2001年,全省环境保护工作坚持以水污染防治和城市大气污染防治为重点,全面推进工业、城市、流域污染防治和生态环境保护。通过努力,全省环境污染反弹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得到遏制,重点城市、重点流域的环境质量有所改善,为全省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支持。
但是,全省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大大超过环境承载能力。水污染非常突出,少数城市空气污染仍较严重,生态破坏仍在加重,全省环境保护的任务仍十分艰巨。

水环境

状况
       与上年相比,2001年省辖淮河流域水质进一步好转,省辖海河流域水质污染加重,省辖黄河流域水质基本持平,省辖长江流域水质有所改善。省辖四大流域污染程度由重到轻依次是:海河流域、黄河流域、淮河流域和长江流域。首要污染物是氨氮,其次是生化需氧量、高锰酸盐指数。
       全省监控河段总长度为7979.41公里,其中Ⅰ-Ⅲ类水质河段长度占监控河段总长度的36%,Ⅳ类水质河段长度占10%,Ⅴ类水质河段长度占10%,劣Ⅴ类水质河段长度占44%。
       淮河流域 Ⅰ-Ⅲ类水质河段长度占监控河段总长度的40%,Ⅳ类水质河段长度占5%,Ⅴ类水质河段长度占15%,劣Ⅴ类水质河段长度占40%。
       淮河干流水质级别为优。支流中,水质级别为优的河流依次为竹竿河、白露河、史灌河、臻头河、北汝河、澧河;轻污染的河流污染程度由重到轻依次为沙河、汝河、潢河、浉河;中污染的河流污染程度由重到轻依次为洪河、大沙河、黑茨河;重污染的河流污染程度由重到轻依次为惠济河、清潩河、黑河、沱河、包河、贾鲁河、双洎河、颍河、涡河、汾泉河。
       海河流域 Ⅰ-Ⅲ类水质河段长度占监控河段总长度的13%,Ⅳ类水质河段长度占13%,Ⅴ类水质河段长度占9%,劣Ⅴ类水质河段长度占65%。
       淇河水质级别为优;中污染的河流为安阳河、汤河;重污染的河流为共产主义渠、卫河、马颊河。
       黄河流域 Ⅰ-Ⅲ类水质河段长度占监控河段总长度的25%,Ⅳ类水质河段长度占24%,劣Ⅴ类水质河段长度占51%。
       黄河干流水质级别为中污染,入省境风陵渡大桥处水质劣Ⅴ类;宏农涧河入黄河处至新乡封丘段水质达到Ⅳ类标准;出省境东明大桥处水质劣Ⅴ类。支流中,伊河水质级别为优;宏农涧河水质级别为良;洛河水质为轻污染;重污染的河流污染程度由重到轻依次为沁河、蟒河、天然文岩渠、金堤河。
       长江流域 Ⅰ-Ⅲ类水质河段长度占监控河段总长度的60%,Ⅴ类水质河段长度占7%;劣Ⅴ类水质河段长度占33%。
       老鹳河水质级别为优;白河上游水质级别为优,盆窑桥断面以下受到污染,出省境断面新甸铺水质为劣Ⅴ类;轻污染的河流为湍河、唐河。
       水库 故县水库、窄口水库、泼河水库、鲇鱼山水库水质符合Ⅰ类标准;陆浑水库、昭平台水库、白龟山水库、石漫滩水库、孤石滩水库、鸭河口水库、丹江水库、石山口水库、南湾水库、板桥水库、薄山水库水质符合Ⅱ类标准;尖岗水库、宋家场水库水质符合Ⅲ类标准;彰武水库、小浪底水库、宿鸭湖水库水质符合Ⅳ类标准;白沙水库除个别因子(生化需氧量)达到Ⅴ类标准外,其他符合Ⅱ类标准;三门峡水库水质除个别因子(氨氮)超过Ⅴ类标准外,其他符合Ⅳ类标准。
       地下水 与上年相比,2001年南阳、周口、焦作3个城市的地下水质有所好转,郑州市部分点位因亚硝酸盐污染加重导致水质变差,其余城市水质基本持平。
       2001年,信阳、南阳、洛阳、漯河、济源、安阳、许昌、三门峡、鹤壁、焦作、周口11个城市地下水水质级别为良好,平顶山、郑州、商丘、驻马店、开封、濮阳6个城市地下水水质级别为较差,新乡市地下水水质级别为极差。
       城市饮用水源地 与上年相比,2001年南阳、濮阳、周口、驻马店4个城市的饮用水源地水质有所好转,新乡市的部分水源地因挥发酚、硝酸盐污染加重导致水质变差。其余城市的水源地水质基本持平。
       2001年,郑州、洛阳、鹤壁、济源、许昌、信阳、驻马店7个城市的饮用水源地水质符合Ⅲ类标准。新乡、濮阳、漯河、三门峡、南阳、周口6个城市地表饮用水源地有超标现象,主要超标因子是非离子氨、挥发酚、粪大肠菌群。开封、平顶山、安阳、新乡、焦作、三门峡、南阳、商丘8个城市地下饮用水源地有超标现象,主要超标因子是总大肠菌群、总硬度等。
废水及主要污染物排放情况
       2001年全省工业和城市生活废水排放总量为23.4亿吨。其中工业废水排放总量为11.0亿吨,与上年基本持平。生活废水排放量为12.4亿吨,比上年增加0.6亿吨。废水中化学需氧量(COD)为75.8万吨,其中工业废水中COD为38.2万吨,生活废水中COD为37.6万吨。全省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为86.0 %。
措施与行动
       在省政府领导下,以“强化环保行政执法年”为主线,开展了“严肃查处环境违法行为专项行动”等多种形式的执法检查活动,查处违法排污行为严重的企业和一些弄虚作假、徇私舞弊的责任人,遏制污染反弹,巩固达标成果。
       在全省范围内开展排污申报登记工作,全省各级环保部门组织9000多家排污企业进行了排污申报登记,建立了法制化、规范化的排污申报登记制度,并建立了污染源动态档案数据库。在省辖淮河流域实施排污许可证制度。在枯水期,对重点流域、区域实行水污染联防,削减污染负荷,避免重大水污染事故的发生。
       城市污水处理厂建设进一步加快。2001年,开封、焦作、洛阳、南阳、禹州、长葛等城市污水处理厂建成投入运行,新增处理污水能力为54万吨/日。

大气环境

状况
       与上年相比,2001年安阳、郑州、濮阳3个城市环境空气质量有所改善;其它城市环境空气质量基本持平。
       2001年环境空气质量级别为优的城市为濮阳;环境空气质量级别为良的城市依次为信阳、鹤壁、漯河、郑州、南阳、商丘;轻污染的城市污染程度由重到轻依次为三门峡、济源、安阳、新乡、开封、驻马店、平顶山、许昌;中污染的城市污染程度由重到轻依次为焦作、洛阳;周口市没有开展此项监测工作。
       总悬浮颗粒物仍是影响全省城市空气质量的首要污染物。总悬浮颗粒物年均值达到国家二级标准的城市仅有濮阳、鹤壁、信阳、郑州4个城市。
       二氧化硫年均值达到国家二级标准的有14个城市,分别为濮阳、漯河、驻马店、信阳、鹤壁、许昌、南阳、开封、郑州、平顶山、商丘、新乡、焦作、洛阳。
       各城市二氧化氮年均值均达到国家二级标准。
废气及主要污染物排放情况
       2001年全省二氧化硫排放总量为89.5万吨,其中工业来源的排放量75.8万吨,比上年增加1.1万吨;生活来源的排放量13.7万吨,比上年增加0.8万吨。烟尘排放量为69.2万吨,其中工业烟尘排放量64.2万吨,比上年减少4.9万吨;生活烟尘排放量5.0万吨,比上年增加0.6万吨。工业粉尘排放量70.4万吨,比上年减少11.4万吨。
措施与行动
       2001年,全省进一步加强城市大气污染综合整治,已累计建成烟尘控制区144个,总面积达1036平方公里。
       采取有效措施,依法取缔燃煤小锅炉、商业燃煤炉灶,改变燃煤品种,大力推广固硫型煤、低硫煤和其他清洁能源,减少大气污染物排放。义马煤气工程开始投运,洛阳、巩义、郑州等市部分企事业单位、居民和饮食服务业改用煤气。
       继续加强对市区内机动车尾气的治理工作,全省尾气达标率达80%以上;加快车用乙醇汽油的试点工作。
       全省城市建成区园林绿地面积达到24351.36公顷;建成区绿化覆盖面积32488.78公顷;城市公共绿地面积7340.53公顷;人均公共绿地面积4.19平方米。
       各级政府加强了对秸秆禁烧和综合利用工作的领导,各有关部门密切配合,焦作、洛阳、郑州等市的焚烧秸秆现象基本得到控制,与上年相比,因焚烧秸秆产生的大气污染明显减少。

声环境
状况

       2001年,全省噪声功能区达标率为71.3%。
       区域声环境质量较好的城市依次为鹤壁、南阳、濮阳、漯河、三门峡、安阳;轻污染的城市按污染程度从重到轻依次为焦作、平顶山、郑州、济源、新乡、开封、商丘、信阳和许昌;洛阳市为中污染;驻马店市为重污染。 
       城市交通声环境质量较好的城市依次为南阳、濮阳、鹤壁、信阳、漯河、安阳、郑州、三门峡、济源、商丘、平顶山、洛阳、许昌、新乡、焦作;轻污染的城市为周口、开封;驻马店市为中污染。
措施与行动
       继续巩固和提高城区范围内机动车禁鸣工作成果,进一步加大对机动车违章鸣号的整治力度。
       不断加强施工噪声和社会噪声的治理和管理,禁止居民区夜间施工。
       继续加强中高考期间的噪声污染监督管理工作,给考生创造一个较安静的学习和生活环境。

固体废物
状况

       2001年,全省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3931.55万吨,综合利用量2573.10万吨,处置量306.47万吨,排放量为27.17万吨,排放量比上年减少4.03万吨。
       全省城市生活垃圾处理率78.16%,粪便处理率64.03%。城市生活垃圾年清运量982.60万吨,年无害化处理量522.53万吨。
措施与行动
       开展生活垃圾处理设施调查,加强对生活垃圾处理设施的监督管理,确保生活垃圾处理设施正常运行。同时,积极开展一般性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研究,坚持实行固体废物的全过程管理,减少工业固体废物的排放量,以实现固体废物的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

辐射环境
状况

       2001年,全省放射环境质量保持在天然本底水平。省内退役核设施、核技术应用和伴生放射性矿物资源利用产生的低水平放射性废物被控制在局部区域,未对环境产生影响。
       省放射性废物库累计收贮放射性废源526枚、放射性废物2300千克。但仍有个别核技术应用单位将废放射源不采取任何防护措施存放于普通仓库内或擅自掩埋、转移处置,造成局部区域内存在着放射性污染隐患。
       城市环境的电磁辐射综合场强有明显增高,通信基站、高压输变电工程在城市区域急剧增多,因电磁辐射污染引起的居民投诉、信访案件增加。
措施与行动
       加强辐射环境监督管理,对新建电子加速器、钴-60辐照装置、放射性同位素应用等新建项目严格环保审批,防止发生环境放射性污染。
       加强了对广播台站、无线通信基站、高压输变电工程及电磁辐射、电磁感应相关项目的环境管理。

耕地与农业生态
状况

       2001年末,全省耕地面积为808.1万公顷,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48.8%。人均耕地1.2亩,人多地少的矛盾仍然十分突出。
       全省建设用地占用耕地7882公顷,开发复垦整理新增耕地8899公顷,耕地实现占补平衡后净增1017公顷。
       全省耕地抗旱抗灾能力弱,灌溉科技水平不高,用水量大,单位灌水贡献率低,水资源浪费。
       农作物病虫害中度偏重。各种农作物病虫害发生面积5-6亿亩左右,小麦条锈病中度流行,全省发生面积达1600万亩。农药使用量为1.5千克/公顷,以有机磷类、聚酯类农药为主,农产品中农药残留量超标问题已日益突出。
       农用化肥施用量为2501 千克/公顷;氮、磷、钾施用比例为1:0.4:0.19,氮肥充足,部分地区用量偏高,钾肥不足;秸秆资源利用率低,有机肥投入相对不足,有机肥施用与农业生产发展不相适应,土壤养分投产矛盾突出,微量元素在一些地区和敏感作物上缺乏。
       农业生态环境继续恶化。
措施与行动
       签订耕地保护目标责任制,落实补充耕地保护资金,加强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管理。
       推广高效低毒农药,加强对农副产品农药残留量检测,推广生物防治、生态防治和低残留化学防治技术,建立无农药污染示范基地。
       实施“沃土工程”,推广平衡配套施肥技术,大幅度调整施肥结构,控氮、稳磷、补钾、增微,大力提高秸秆还田率,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肥料利用率,协调土壤养分供需矛盾,提高耕地质量。
       生态农业试点县建设已初具规模。目前我省生态农业试点县(市)已达34个,其中全国生态农业试点县4个,国家生态环境示范县13个。无公害农业和绿色食品生产、秸秆综合利用、转基因农产品安全管理等工作有了一定进展。

森 林
状况

       森林资源概况 2001年,全省林业用地378.6万公顷,有林地217.6万公顷(天然林99.3万公顷,人工林118.3万公顷),活立木总蓄积1.44亿立方米,森林覆盖率20.34%。
       全省人均占有有林地面积0.02公顷,人均蓄积量1.5立方米。全省林木年均净生长量为1816万立方米。
       森林病虫害与森林火灾 2001年,各种森林病虫害发生面积50.8万公顷。防治面积34.2万公顷。森林病虫害成灾率13.5‰,防治率67.2%,监测覆盖率78%,种苗产地检疫率77%。
       全年发生森林火灾31次,其中森林火警24次,一般火灾7次,过火林地面积58.0公顷。
措施与行动
       天然林保护工程 下发了《河南省黄河中游地区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实施意见》;发布了《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在我省黄河中游地区全面停止天然林商品性采伐的通告》;组织编制了省、县(市、区)两级天然林保护工程实施方案并实施。 
       植树造林 全省共完成人工造林11.8万公顷,飞机播种造林3.3万公顷,封山育林6.8万公顷,新建和完善农田林网183.2万公顷,绿化国道、省道1.69万公里,全民义务植树1.23亿株。
       退耕还林工程 退耕还林试点县(市)由上年的4个扩大到6个,完成退耕还林任务3万公顷。
       森林资源保护管理和执法 审议通过了《河南省实施〈森林法〉办法》和《河南省植物检疫条例》,严格实行森林限额采伐、凭证采伐、凭证运输和木材凭证经营加工制度。组织开展了林地保护管理执法大检查和木材检查站治理整顿活动年等活动。开展了“天保行动”、“林业严打整治斗争”、“中原绿剑2号行动”等多项林业严打活动,打击了破坏森林资源和野生动物资源的违法犯罪活动,保护了森林资源。

生物多样性
状况

       概况 河南省位于北亚热带向暖温带的过渡区,境内有四大山系和四大水系,自然地理条件差异明显,南北植物兼容,生态环境多样。同时,又地处鸟类迁徙的中线,是鸟类重要的迁徙停歇地和繁殖地。但不合理的资源开发活动以及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对自然资源及野生动植物的生态环境造成极大的冲击和破坏,直接导致一些珍稀动植物种的相继灭绝或濒临灭绝,野生动植物资源的保护形势十分严峻。
       物种 全省已知的陆生野生动物有520种,占全国总种数的23.9%。在我省分布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有89种,其中列入国家一级保护的有金钱豹等12种,列入国家二级保护的有猕猴等77种。省重点保护的野生动物有36种。我省野生动物主要分布在山区、沿黄区域及黄河故道。
       全省已知高等植物3979种,约占全国总种数的12.2%,其中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40种,河南省重点保护野生植物45种,河南杜鹃、河南石斛、太行榆、河南猕猴桃、灵宝杜鹃和河南山胡椒等为我省特有的6种植物。 
       湿地 全省湿地面积有110万公顷(包括水稻田44.3万公顷),占全省总面积的6.6%。全省现已建立湿地自然保护区11处:豫北黄河故道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三门峡黄河库区湿地省级自然保护区、孟津黄河滩区湿地省级自然保护区、开封柳园口湿地省级自然保护区、洛阳吉利区湿地省级自然保护区、汝南宿鸭湖湿地省级自然保护区、淅川丹江口湿地省级自然保护区、内乡湍河湿地省级自然保护区、商城鲇鱼山湿地省级自然保护区、淮滨淮南湿地省级自然保护区和黄河小浪底鸟类湿地市级自然保护区。湿地类型自然保护区总面积达18万公顷,较上年新增约11万公顷。
       自然保护区 新建地方级自然保护区8个。截至2001年底,全省共有自然保护区28个。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6个,地方级自然保护区22个。总面积46.82万公顷,占全省国土面积的2.8%,比上年增加0.7%。按类型分:森林生态系统自然保护区8个,野生动物自然保护区7个,内陆湿地和水域生态系统自然保护区11个,古生物遗迹自然保护区1个,地质遗迹自然保护区1个。内乡宝天曼自然保护区被列入世界“人与生物圈”保护区网络。
       森林公园、风景名胜区和地质公园 2001年底,全省有森林公园55处,其中国家级17处,省级38处,比上年增加16处,总面积19万公顷。
       全省现有风景名胜区31个,比上年增加3处。其中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5个,省级风景名胜区22个,市(县)级风景名胜区4个,风景名胜区总面积已达0.17万平方公里。
       2001年,经国土资源部批准,建立了嵩山国家地质公园、内乡宝天曼国家地质公园、焦作云台山国家地质公园,总面积达1729平方公里。
措施与行动
       加快实施《河南省自然保护区发展规划》,加强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和管理,严格执行《中国湿地行动保护计划》,加强管理,合理开发,促进湿地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组织编制了《河南省野生动植物保护和自然保护区工程建设规划》和一批重点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启动了豫北黄河故道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一期工程和宝天曼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二期工程。

气候变化与自然灾害
状况

       2001年,全省降水偏少,西、南部地区遭受了严重的春夏秋连旱;全年气温正常偏高,但隆冬天气严寒,大雪频繁,夏季高温酷热,春季多沙尘和干热风等灾害性天气。
       气温分布 全省年平均气温12.7 ~16.8℃。冬季气温正常偏高,1月气温偏低;夏季气温偏高,6月下旬至7月部分地区出现持续高温酷热天气;秋季气温正常偏高。
       降水分布 全省年降水量308~758mm,全省年降水普遍偏少,西、南部偏少较多,其中三门峡最少,仅为308mm。冬季雨雪频繁,出现4场全省性大雪天气,为近10年来少见;春季干旱明显,从影响范围和程度上仅次于2000年同期;夏季降水大部与常年持平或略偏少,初夏旱情严重;秋季降水偏少,信阳、驻马店、三门峡等重旱区持续干旱,洛阳、周口、平顶山、南阳等地旱情出现。
       气象灾害 全省灾情属于一般偏重年份。先后出现了寒冬暴雪、春夏连旱(个别地区为春夏秋连旱)、大风扬沙、夏季高温、大雾等灾害性天气,对我省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带来严重的影响。
       春夏连旱 全省大部地区降水偏少。春、夏、秋三季均出现旱情,豫西三门峡、豫南驻马店、信阳干旱持续时间长,旱情重,为1951年以来所罕见。仅春夏连旱,致使全省秋作物受旱面积近4000千公顷,其中严重受旱面积2333.3千公顷,干枯656千公顷,有238万人、88万头大牲畜发生严重饮水困难。
措施与行动
       提高气象服务的时效与质量 省气象台对全省出现的10次灾害性天气过程均能提前预报,将灾害损失降低到最低程度。
       积极开展人工增雨作业 全省共实施飞机空中增雨飞行21架次,累计作业影响面积20万平方公里,增水约4亿多吨。同时,组织全省18个省辖市高炮、火箭增雨作业14次,增水近6亿吨。

专栏资料(专栏资料不登报)
       环境污染事故
       2001年全省环境污染事故共16次。其中,特大污染事故1次,较大污染事故1次,一般污染事故14次(水污染事故6次,大气污染事故10次)。
       “两会”建议、提案办理与环境信访
       2001年,全省各级环保部门共办理“两会”期间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有关环境保护建议、提案共计694件,办理结案率为100 %。
       接待反映环境问题来访人员5633人次,办理群众反映环境问题来信6665件。其中:反映水污染1283件,大气污染2083件,固体废物污染238件,噪声污染2756件,其它311件。信访处理率为98.8 %。
       环境法制工作 
       2001年全省继续开展“强化环保行政执法年”活动,省环保局会同省监察厅、省政府法制办进一步推进环境保护行政执法责任制、公示制和考评制。一方面强化环保法律知识培训,完善环保执法程序,规范执法文书,切实纠正违法或不当行政行为;全省各地环保行政执法人员1万余人次参加培训。另一方面以制止污染反弹为重点,多次组织针对建设项目环境保护和污染防治设施运行情况的专项督查,加大明查暗访、依法监管力度;一个省辖市和三个县级环保局因依法监管不力受到了通报批评,8名环保工作人员受到行政处分;全省共查处环保违法案件3196起。
       机构建设
       在2001年全省机构改革中,环保部门作为政府的执法监督部门得到了加强,18个省辖市都设立了独立的环保局,90%的县(市)设立了独立环保局。
       国际合作与交流情况
       2001年组织了25名环境管理和科技人员赴英国、澳大利亚、日本、瑞典、印度、韩国等国家进行培训、学习。与日本三重县环境部就有关的环境合作问题多次进行交流。与美国农业部在流域水质监测方面开展了合作研究。
       环保科技、标准
       制定发布了我省首项地方环境标准《盐业氯化物规范》。
       完成了河南省环保相关产业的调查工作。据统计,全省环保相关产业832家,年工业总产值834903万元,从业人数1009883人。 
       2001年全省环保系统科研课题投入162.3万元,获得省级科技进步奖5项。
       建设项目环境管理 
       2001年,全省共立项建设项目3449个,环保部门受理3395个,其中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的项目101个,编制环境影响报告表的项目728个,办理登记的项目2566个,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执行率98.4%。建成投产应执行“三同时”项目数750个,实际执行“三同时”项目数745个,“三同时” 执行率99.3%。 
       环境监理 
       全省共有各级环境监理机构179个。全年对8551台(套)各类污染防治设施、污染物排放口进行现场检查共17万人次,设施平均正常运转率为90%。
       在省辖淮河流域各市建立了10个环境监控网站,安装了水污染源自动监控设备,实现了对60家重点排污企业的自动监控。
       环境保护宣传教育
       2001年,以“巩固达标成果,保护生态环境”为主题的“中原环保世纪行”宣传活动,营造了强大的舆论氛围,全省各类新闻媒体共播(发)各种环境类新闻4457篇(条)。摄制了《河南生态环境警示录》系列内参片。
       “环境警示教育和绿色消费知识巡展活动”在全省18个省辖市进行巡回展览,50余万群众观看了展览。共有10余万人参加了“绿色文明、绿色消费”知识竞赛活动答题活动。 
       各省辖市广泛开展了“绿色社区”和“绿色学校”创建活动。全省数百所学校、10余万名学生参加了争当“环境小卫士”系列活动。开展了绿色农业环保知识下乡活动,编印发放20多万份环境与生态农业资料。
       环境监测
       2001年,我省共在61条主要河流(湖库)上布设各类水质监测断面132个,入河排污口监测点位122个,地下水监测井位172个,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总悬浮颗粒物监测点69个,降尘监测点90个,硫酸盐化速率监测点98个,酸雨监测点25个,噪声监测点3463个。全年共获取有效监测数据约15万个,编制各类环境质量报告近百份。
       2001年“11.1”洛河氰化钠特大污染事故处理过程中,我省开展的应急监测工作受到国家环保总局的通报表彰。
       河南省环境监测中心站编制的《河南省环境质量报告书(1996-2000)》荣获2001年国家环保总局组织评比的“全国‘九五’优秀环境质量报告书”一等奖。
       生态示范区和生态功能保护区 
       2001年,全省共批准建设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建设试点单位12个,省级生态示范区建设试点单位17个。其中,内乡县、淇县、内黄县3个县达到了国家级生态示范区的命名标准,被国家环保总局命名为国家级生态示范区。
       2001年,淮河源头地区(包括信阳市和南阳市部分地区)被国家环保总局批准为国家级生态功能保护区建设试点。南水北调中线源头区(包括西峡、淅川县)被省环保局批准为省级生态功能保护区建设试点。

河南省
生态环境厅
企业服务日
活动
关闭